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蚕丝的结构及其化学性质 | 第12-13页 |
1.1.1 蚕丝及蚕丝蛋白的结构 | 第12-13页 |
1.1.2 蚕丝的化学性质 | 第13页 |
1.2 生物材料的特点及生物相容性 | 第13-14页 |
1.3 蚕丝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 第14-16页 |
1.4 生物医学材料的机械性能 | 第16页 |
1.5 RT-PCR | 第16-17页 |
1.6 炎症反应和炎症因子 | 第17-19页 |
1.7 胶原 | 第19-20页 |
2 引言 | 第20-23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21-22页 |
2.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3 化学处理对蚕丝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23-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3.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3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4-40页 |
3.2.1 蚕丝表面形态变化 | 第24-29页 |
3.2.2 化学试剂处理对蚕丝失重情况的影响 | 第29-32页 |
3.2.3 化学试剂处理后溶液中总蛋白含量及pH值的检测 | 第32-35页 |
3.2.4 力学测试蚕丝机械性能 | 第35-40页 |
3.3 小结 | 第40-41页 |
4 皮下埋植手术 | 第41-4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4.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1页 |
4.1.2 实验动物 | 第41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2页 |
4.3 小结 | 第42-44页 |
5 化学处理后蚕丝体内降解形态学观察 | 第44-5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5.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4-45页 |
5.1.2 Ehrlich’s苏木精染液的配制: | 第45页 |
5.1.3 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 | 第45-46页 |
5.1.4 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 | 第46-47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47-50页 |
5.2.1 化学处理后蚕丝皮下埋植H.E染色观察 | 第47-48页 |
5.2.2 蚕丝皮下埋植冰冻切片DAPI、Collagen typeⅠ、?-actin、Fibronectin、Integrinα免疫荧光染色观察 | 第48-50页 |
5.3 小结 | 第50-52页 |
6 化学处理后蚕丝皮下埋植炎症因子和胶原的RT-PCR分析 | 第52-67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6.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2页 |
6.1.2 引物 | 第52-54页 |
6.1.3 总RNA的提取(Trizol法): | 第54页 |
6.1.4 RNA反转录成cDNA | 第54-55页 |
6.1.5 Real Time PCR | 第55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55-63页 |
6.2.1 标准曲线 | 第55-56页 |
6.2.2 炎症因子IL-4 的表达量 | 第56-59页 |
6.2.3 炎症因子IL-6 的表达量 | 第59-61页 |
6.2.4 炎症因子IL-10 的表达量 | 第61-63页 |
6.2.5 CollagenⅠ、CollagenⅢ的表达量 | 第63页 |
6.3 小结 | 第63-67页 |
7.全文结论 | 第67-69页 |
8.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科研活动与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