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川渝地区传统场镇空间环境特色及其保护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9-39页
    1.1 研究背景第19-22页
        1.1.1 文化全球化与地域文化意识觉醒第19-20页
        1.1.2 传统场镇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第20-22页
    1.2 研究范围及对象第22-26页
        1.2.1 研究范围界定第22-23页
        1.2.2 相关概念界定第23-26页
    1.3 研究意义第26-27页
        1.3.1 学术意义第26-27页
        1.3.2 应用价值第27页
        1.3.3 现实意义第27页
    1.4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第27-35页
        1.4.1 川渝地区传统场镇的相关研究第27-29页
        1.4.2 传统场(集)镇的相关研究第29-33页
        1.4.3 传统场(集)镇空间环境的相关研究第33-34页
        1.4.4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第34-35页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35-39页
        1.5.1 研究方法第35-36页
        1.5.2 论文内容及框架第36-39页
2 川渝地区传统场镇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职能第39-79页
    2.1 川渝地区传统场镇的生成背景第39-45页
        2.1.1 地理空间环境:巴山蜀水,山环水绕第39-41页
        2.1.2 水陆交通网络:运道发达、水陆相辅第41-42页
        2.1.3 自然生态资源:物博产丰,矿林并蕴第42-43页
        2.1.4 地理文化现象: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第43-45页
    2.2 传统场镇的空间结构特征第45-57页
        2.2.1 农村场镇贸易的兴盛第47-51页
        2.2.2 区域经济结构体系的形成第51-54页
        2.2.3 传统场镇空间结构的“网状”特征第54-57页
    2.3 传统场镇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第57-62页
        2.3.1 空间分布特征第58-60页
        2.3.2 区域地理分布特征第60-62页
    2.4 传统场镇市场的“多层级”结构体系第62-65页
        2.4.1 基层场镇市场第63-64页
        2.4.2 中间场镇市场第64-65页
        2.4.3 中心场镇市场第65页
    2.5 传统场镇的职能结构特征第65-76页
        2.5.1 环境职能第66-67页
        2.5.2 经济职能第67-72页
        2.5.3 社会职能第72-76页
    2.6 小结第76-79页
3 川渝地区传统场镇空间环境格局演进与类型特征第79-167页
    3.1 川渝地区传统场镇生成的历史源流第79-91页
        3.1.1 早期集市场所的兴起第79-80页
        3.1.2 从集市场所到集市聚居第80-82页
        3.1.3 聚居制度变迁与场镇历史演进第82-86页
        3.1.4 场镇时空密度演变第86-91页
    3.2 传统场镇空间环境的演化机制第91-121页
        3.2.1 地理环境的规限与场镇空间布局第92-96页
        3.2.2 经济贸易的促长与场镇的历史演绎第96-100页
        3.2.3 交通运输的促变与运道上的场镇第100-108页
        3.2.4 军事战争的促动与场镇空间格局演进第108-114页
        3.2.5 宗教文化的促生与场镇人文景观第114-119页
        3.2.6 传统场镇空间环境演化特征第119-121页
    3.3 川渝地区传统场镇空间环境的类型特征第121-165页
        3.3.1 农业型场镇及其空间环境特征第122-130页
        3.3.2 商贸型场镇及其空间环境特征第130-135页
        3.3.3 矿业型场镇及其空间环境特征第135-140页
        3.3.4 交通型场镇及其空间环境特征第140-150页
        3.3.5 防卫型场镇及其空间环境特征第150-160页
        3.3.6 宗教型场镇及其空间环境特征第160-165页
    3.4 小结第165-167页
4 川渝地区传统场镇空间环境的个性化特色第167-219页
    4.1 川渝地区传统场镇外部开放空间环境的复合性特征第168-184页
        4.1.1 街巷:交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第168-176页
        4.1.2 檐廊:居住与商业相结合的空间场所第176-180页
        4.1.3 广场:聚会、娱乐、民俗活动的公共空间第180-183页
        4.1.4 场口:标志性的入口空间第183-184页
    4.2 川渝地区传统场镇建筑空间环境的地缘性特征第184-202页
        4.2.1 川渝地区传统场镇建筑类型构成第184-188页
        4.2.2 场镇建筑空间环境与川渝民俗文化第188-197页
        4.2.3 川渝场镇建筑营建技术与材料的适应性特征第197-198页
        4.2.4 川渝场镇建筑与地方风貌特色第198-202页
    4.3 传统场镇人文空间环境的社会性特征第202-206页
        4.3.1 风水思想的文化遗传与实践第202-204页
        4.3.2 移民文化的渗透与融合第204-206页
    4.4 川渝传统场镇景观环境的艺术性特征第206-217页
        4.4.1 山水观念下的场镇整体景观环境第206-211页
        4.4.2“师法自然”的场镇景观形象第211-215页
        4.4.4 画龙点睛的场镇景观小品第215-217页
    4.5 小结第217-219页
5 现实观察、经验借鉴与“传统场镇空间环境特色保护”的提出第219-263页
    5.1 现实观察:川渝地区传统场镇空间环境的变迁与保护第220-237页
        5.1.1 建国后川渝地区传统场镇的坎坷命运第220-229页
        5.1.2 川渝地区传统场镇保护的稳步前行第229-232页
        5.1.3 当前川渝传统场镇保护中的现实困境第232-237页
    5.2 借鉴与启示:国外保护经验借鉴第237-248页
        5.2.1 特色保护意识的觉醒:法国Z.P.P.A.U.P保护规划第237-240页
        5.2.2 保护措施的科学引导:意大利热那亚保护实践第240-243页
        5.2.3 保障制度体系的健全:英国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管理与控制第243-245页
        5.2.4 保护与发展理念的不断前行:日本历史城镇保护第245-248页
        5.2.5 小结第248页
    5.3 突围之路:“川渝传统场镇空间环境特色保护”的提出第248-260页
        5.3.1 保护与发展:寻求以场镇空间环境特色保护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第249-254页
        5.3.2 维护与塑造:实现场镇空间环境特色维护与塑造的并举第254-257页
        5.3.3 激活与转化:推进场镇空间环境特色向优势竞争力的转化第257-260页
    5.4 小结第260-263页
6 川渝地区传统场镇空间环境特色保护策略研究第263-343页
    6.1 策略一:保护方法建构:基于场镇职能,探索多样性保护方法第263-277页
        6.1.1 探索与场镇环境职能相适应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第263-269页
        6.1.2 探索与场镇经济职能相协调的“场镇贸易环境”保护第269-274页
        6.1.3 探索与场镇社会职能相结合的“场镇民俗文化环境”保护第274-277页
    6.2 策略二:技术措施革新:维护场镇特色,巩固资源优势第277-307页
        6.2.1 区域空间整合:场镇空间环境特色保护的新型技术措施第277-283页
        6.2.2 群体空间织补:场镇群体空间环境特色保护的基本技术措施第283-294页
        6.2.3 建筑空间修复:传统场镇建筑空间环境特色保护的重要技术措施第294-303页
        6.2.4 活态保护:场镇人文空间环境特色保护的优化技术措施第303-307页
    6.3 策略三:保障机制完善:实施战略管理,强化制度体系第307-326页
        6.3.1 导入场镇空间环境特色保护的战略管理机制第307-314页
        6.3.2 完善场镇空间环境特色保护的经济保障机制第314-319页
        6.3.3 健全场镇空间环境特色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第319-323页
        6.3.4 强化场镇空间环境特色保护的社会教育机制第323-326页
    6.4 策略四:发展路径创新:激活场镇特色,助推场镇发展第326-340页
        6.4.1 场镇旅游资源开发与场镇空间环境特色保护的结合第326-330页
        6.4.2 场镇形象塑造与空间环境特色保护的协同第330-336页
        6.4.3 文化产业发展与场镇空间环境特色保护的互动第336-340页
    6.5 小结第340-343页
7 结论与展望:空间环境特色保护——川渝地区传统场镇复兴的必由之路第343-349页
    7.1 主要结论第343-345页
    7.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第345-346页
    7.3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第346-349页
致谢第349-351页
参考文献第351-365页
附录第365-389页
    A.附图第365-389页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389页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第389页

论文共3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聚肽嵌段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化学处理对蚕丝降解性质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