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风俗通义》简介 | 第8页 |
二、《风俗通义》研究综述 | 第8-13页 |
(一)文献学、史学、语言文字学 | 第9-10页 |
(二)文学 | 第10-11页 |
(三)《风俗通义》文学研究述评 | 第11-13页 |
第一章“言说方式”概念界定及可行性分析 | 第13-23页 |
第一节“言说方式”的学术史梳理 | 第13-18页 |
一、蕴含期(1983 年—1990 年) | 第13-14页 |
二、起步期(1990 年—2000 年) | 第14-16页 |
三、发展期 (2000 年—至今) | 第16-18页 |
第二节 言说方式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一、言说方式的使用情况述评 | 第18-19页 |
二、言说方式的语言学读解 | 第19-20页 |
三、言说方式的概念界定 | 第20页 |
第三节 用言说方式研究《风俗通义》的可行性分析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引经据典的言说方式 | 第23-94页 |
第一节 《风俗通义》直接征引的“经典” | 第24-54页 |
一、经传类 | 第24-40页 |
二、史书类 | 第40-44页 |
三、诸子类 | 第44-50页 |
四、其他类 | 第50-54页 |
第二节 《风俗通义》所引“经典”特征分析 | 第54-65页 |
一、《风俗通义》所引“经典”的数量特征及分布情况分析 | 第54-56页 |
二、《风俗通义》所引“经典”的思想特征分析 | 第56-65页 |
第三节“引经据典”言说方式的时代探因 | 第65-77页 |
一、引经据典与汉初奏议的文风铺垫 | 第66-68页 |
二、引经据典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导向 | 第68-71页 |
三、引经据典与汉儒“通经致用”的政治诉求 | 第71-73页 |
四、引经据典与应劭对“通学”的时代追求 | 第73-77页 |
第四节 引经据典言说方式的价值和意义 | 第77-94页 |
一、引经据典言说方式与《风俗通义》的“辨风正俗” | 第77-79页 |
二、引经据典言说方式对《风俗通义》语言风格的影响 | 第79-94页 |
第三章“谨案”的言说方式 | 第94-125页 |
第一节“谨案”言说方式举隅 | 第94-96页 |
第二节“谨案”言说方式的形成探因 | 第96-106页 |
一、“谨案”言说方式的历时探源 | 第97-104页 |
二、“谨案”言说方式的共时梳理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谨案”言说方式的价值及其意义 | 第106-125页 |
一、对全篇内容和结构的完善 | 第106-108页 |
二、为小说因素提供生长空间 | 第108-119页 |
三、“谨案”言说方式对《风俗通义》议论的影响 | 第119-125页 |
第四章 对比的言说方式 | 第125-143页 |
第一节 对比言说方式举隅 | 第125-128页 |
一、同一事件不同人行为的对比 | 第125-127页 |
二、同一人物生平的前后期对比 | 第127-128页 |
第二节 对比的言说方式与春秋笔法 | 第128-135页 |
一、对比言说方式与春秋笔法的惩恶扬善 | 第128-131页 |
二、对比言说方式对春秋笔法的运用 | 第131-135页 |
第三节 对比言说方式的价值与意义 | 第135-143页 |
一、对比言说方式与“辨风正俗” | 第135-139页 |
二、对比言说方式与《风俗通义》的文学色彩 | 第139-143页 |
结语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9页 |
后记 | 第149-1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