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D村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法律问题调查与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一、选题原由及意义 | 第9-10页 |
| (一)选题原由 | 第9-10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 三、调研基本情况 | 第11-15页 |
| (一)调研点情况介绍 | 第11-12页 |
| (二)调研经过 | 第12-13页 |
| (三)调研方法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调研内容与数据整理分析 | 第15-21页 |
| 一、D村土地征收情况介绍 | 第15页 |
| (一)访谈情况 | 第15页 |
| (二)问卷情况 | 第15页 |
| 二、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15-21页 |
| (一)征收执行情况 | 第15-17页 |
| (二)失地农民知情参与情况 | 第17-18页 |
| (三)安置补偿情况 | 第18-19页 |
| (四)失地农民就业及未来发展情况 | 第19-20页 |
| (五)社会保障情况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D村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21-28页 |
| 一、强制执行程序没有做到“裁执分离” | 第21-22页 |
| 二、失地农民知情权、参与权不受重视 | 第22-23页 |
| 三、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不到位 | 第23-24页 |
| 四、失地农民就业权、发展权受影响 | 第24-27页 |
| 五、原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能满足目前生活需求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D村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成因分析 | 第28-34页 |
| 一、强制执行程序不严密 | 第28-29页 |
| 二、征收程序形式化、村民维权意识落后 | 第29-30页 |
| 三、补偿范围过窄、补偿标准死板 | 第30-31页 |
| 四、征收主体未承担失地农民失业风险责任 | 第31-33页 |
| 五、未与花溪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接轨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完善D村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法律建议 | 第34-42页 |
| 一、征用程序应有明确法律依据 | 第34-35页 |
| (一)完善强制拆除的行政执行程序 | 第34页 |
| (二)完善征收补偿协议达成机制 | 第34-35页 |
| 二、拓宽失地农民参与权实现方式 | 第35-37页 |
| (一)拓宽D村失地农民话语权的表达途径 | 第35-36页 |
| (二)合理便捷的监督救济机制 | 第36-37页 |
| 三、细化征收补偿标准、发展多种补偿方式 | 第37-38页 |
| (一)细化征收补偿标准、加大补偿范围 | 第37-38页 |
| (二)发展多种补偿方式 | 第38页 |
| 四、征收主体应拓宽安置补偿渠道 | 第38-39页 |
| (一)重新定位失地农民身份概念 | 第38-39页 |
| (二)征收主体应提供配套就业培训服务 | 第39页 |
| 五、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39-42页 |
| (一)尽快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范围 | 第39-41页 |
| (二)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 | 第41-42页 |
| 结语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附录一 | 第47-48页 |
| 附录二 | 第48-50页 |
| 附录三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