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伊斯兰教(回教)论文--伊斯兰教史论文

权威与秩序:西北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政治参与的人类学研究(1871-1994)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附件第6-10页
导论 哲合忍耶及其学术第10-35页
    第一节 缘由与意义:研究对象的设定第10-17页
        一、被"误读"者:哲合忍耶教群第10-12页
        二、作为意义世界的哲合忍耶第12-14页
        三、基本概念界定第14-17页
    第二节 文本与域内东方学:哲合忍耶研究的学术史第17-26页
        一、国内:建构文本的"他写"第17-20页
        二、国外:猎奇搜集与理论初探第20-23页
        三、学术现状简评第23-26页
    第三节 文化释解:哲合忍耶门宦的人类学研究第26-35页
        一、"一点两面三学科"第26-32页
        二、从思路到研究点第32-33页
        三、田野场第33-35页
第一章 教道:哲合忍耶信仰与权威第35-99页
    第一节 明扬教道:伊斯兰世界的哲合忍耶第35-47页
        一、伊斯兰教中的苏非第35-39页
        二、纳格什班迪耶与哲合忍耶第39-47页
    第二节 凝聚符号:秩序象征与权威生长第47-72页
        一、内里符号:"诗乐"第47-61页
        二、外显符号:秩序的文化第61-70页
        三、克里斯玛:宗教的权威第70-72页
    第三节 场域:被锻造的空间(1781-1871)第72-99页
        一、追寻信仰:撒拉尔与早期村庄第73-82页
        二、守卫信仰:空间场的再移动第82-99页
第二章 拓界:宗教权威的在野"政治"(1875-1920)第99-158页
    第一节 教道自觉:清同治后的宗教革新第100-113页
        一、观势:清同治后的时代背景第100-103页
        二、教道自觉:重释教理第103-108页
        三、习俗调适:吸纳"地方性知识"第108-113页
    第二节 凝聚教群:宗教权威的复兴路第113-124页
        一、以暴治暴:营救化龙后人第113-116页
        二、刀笔兵墨:因事以诗的认同在场第116-119页
        三、扩展空间:委派热伊斯第119-121页
        四、和平复教:缔造宣化冈第121-124页
    第三节 安民护教:从黄钺书牍解析辛亥前后马元章第124-133页
        一、史海钩沉:《陇右光复记》及其致马元章的两封书牍第124-126页
        二、出卒护教:卷入辛亥革命的哲合忍耶民团第126-129页
        三、还原史实:黄钺秦州起义与马元章第129-133页
    第四节 "大转折":共同体的"合法化"第133-142页
        一、心忧国家:"共和"期的穆热什德第133-137页
        二、义聚共同体:二次营救马进西第137-140页
        三、进兰州:哲合忍耶门宦大时代的终结第140-142页
    第五节 教绅精英:权威事实与理论回应第142-158页
        一、在野"政治":抗衡诸侯第142-145页
        二、权威的魅力:道宏功备第145-147页
        三、兄弟:宗教权威与地方秩序第147-153页
        四、教绅精英:回应李普曼第153-158页
第三章 护卫:宗教权威的"在朝参与"(1942-1958)第158-201页
    第一节 分派:权威消解与重塑第158-165页
        一、和平互鉴:同与不同之间第158-160页
        二、分的宿命:权威消逝第160-162页
        三、分的尴尬:新权威的"合理合法"第162-164页
        四、纠结的心:到底该如何认同第164-165页
    第二节 转折的角色:马绍武、马锡武步入政坛第165-172页
        一、"瘦大人"马绍武第165-169页
        二、"老司令"马锡武第169-172页
    第三节 承续前贤:海固起义与马震武第172-182页
        一、官逼民反:海固三次起义第173-176页
        二、起义谜团新解:马震武对马元章"和平复教"的承续第176-178页
        三、海固的三次起义:一代"光阴"里的政治自觉第178-182页
    第四节 教政双兼:权威重构与回民自治第182-201页
        一、马震武的宗教创建第182-186页
        二、回民的化时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县级自治政权第186-189页
        三、从民兵团到西吉县:作为教派核心的马震武第189-191页
        四、教政双兼:马震武的双重身份第191-201页
第四章 有序:双重权威的民间力量(1978-1994)第201-237页
    第一节 宣化冈与马重雍第201-213页
        一、教事分离:"三善人"的教改思想第201-204页
        二、导引秩序:马重雍与宣化冈哲合忍耶第204-210页
        三、孰是孰非:宽容生态下的宗教现状第210-213页
    第二节 板桥支派与马腾霭第213-223页
        一、祖荫下:落居金积第213-215页
        二、不拘一格:马腾霭的"参政路"第215-221页
        三、续弦灵州:板桥道堂(拱北)第221-223页
    第三节 政协委员:"进步人士"的参政议政第223-233页
        一、顺势而为:中国政协制度的产生第223-226页
        二、参政符号: "政协"与"委员"第226-229页
        三、从"在野"到"在朝":哲合忍耶的参政史第229-233页
    第四节 个案分析:共产党人吴鸿宾的爱国记教第233-237页
结语第237-260页
    一、双重变奏:哲合忍耶共同体的民间秩序第237-246页
    二、回汉无异心:马元章对西北回汉民族关系有重要影响第246-250页
    三、群体善治:民族、宗教非小事第250-260页
附录:第260-271页
    附录一: 术语对照表第260-264页
    附录二: 结构化访谈样表第264-265页
    附录三: 调查问卷样表第265-267页
    附录四: 尔曼力时间表第267-268页
    附录五: 部分图片第268-271页
参考文献第271-280页
期间的成果第280-281页
致谢第281-282页

论文共2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英语母语者汉语隐喻词汇习得研究
下一篇: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对比研究--以初级汉语语法操练环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