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国以伤寒理法辨治脾胃病的经验
| 提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1 中医辨治思维在脾胃病诊疗中的运用 | 第9-12页 |
| 1.1 动态思维 | 第9-10页 |
| 1.2 常变思维 | 第10-11页 |
| 1.3 辨异思维 | 第11页 |
| 1.4 整体思维 | 第11-12页 |
| 2 经方辨治脾胃病的理论与方法 | 第12-20页 |
| 2.1 辛开苦降法与半夏泻心汤方用 | 第12-15页 |
| 2.1.1 辛开苦降之性味理论 | 第13页 |
| 2.1.2 半夏泻心汤病机分析 | 第13-15页 |
| 2.2 不虚而补与参草枣的应用 | 第15-18页 |
| 2.2.1 不虚而补的思维方法 | 第15-16页 |
| 2.2.2 人参、大枣、甘草补益的意义 | 第16-18页 |
| 2.3 病后防复与汤丸并用 | 第18-20页 |
| 2.3.1 病后防复 | 第19页 |
| 2.3.2 汤丸互用 | 第19-20页 |
| 3 六经辨治脾胃病验案分析 | 第20-25页 |
| 3.1 小青龙汤辨治呕吐案 | 第21-22页 |
| 3.2 小承气汤辨治胃痛案 | 第22页 |
| 3.3 小柴胡汤辨治胃痛案 | 第22-23页 |
| 3.4 理中汤辨治腹泻案 | 第23-24页 |
| 3.5 白通汤辨治腹痛案 | 第24页 |
| 3.6 乌梅丸辨治胃痛案 | 第24-25页 |
| 4 调理脾胃辨治疑难病的经验 | 第25-29页 |
| 4.1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 第25-26页 |
| 4.2 温阳摄敛,补中安眠 | 第26-27页 |
| 4.3 九窍不和,皆属胃病 | 第27-28页 |
| 4.4 心无所主,当和脾胃 | 第28-29页 |
| 结语 | 第29-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 致谢 | 第34-35页 |
| 论文著作 | 第35-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