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导论第10-15页
    一、研究意义与现状第10-14页
        (一)研究意义第10-11页
        (二)研究现状第11-14页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4-15页
        (一)基本研究思路第14页
        (二)主要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一章 文化自觉内涵及其认识规律探索第15-23页
    第一节 文化自觉的基本内涵第15-16页
    第二节 大学生文化自觉认识的规律性探索第16-19页
        一、规律与认识规律第16-17页
        二、大学生文化自觉的认识规律第17-18页
        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关系辨析第18-19页
    第三节 大学生文化自觉的认识层次探索第19-23页
        一、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感性认识层次——文化自知第19-20页
        二、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理性认识层次——文化自醒第20-21页
        三、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最高认识层次——文化创新第21-23页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现状第23-41页
    第一节 调查的准备和阶段第23-24页
        一、问卷设计第23页
        二、访谈设计第23-24页
        三、调查阶段第24页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与反馈第24-39页
        一、抽样对象及样本构成第24-26页
        二、调查数据分析第26-39页
            (一)大学生文化自知的现状分析第26-31页
            (二)大学生文化自醒的现状分析第31-37页
            (三)大学生有基本的文化创新意识,并对文化产业创新有所期待第37-39页
    第三节 调查的结论与思考第39-41页
        一、部分大学生文化自知相对匮乏第39-40页
        二、部分大学生缺乏文化自醒意识第40页
        三、部分大学生缺少文化创新行动力第40-41页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1-47页
    第一节 部分大学生文化自知匮乏的主要原因第41-42页
        一、家庭教育中文化传承的断链第41页
        二、学校教育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缺失第41-42页
        三、部分大学生自身缺乏对文化学习的主动性第42页
    第二节 部分大学生缺乏文化自醒意识的主要原因第42-45页
        一、认识具有反复性第42-43页
        二、西方文化渗透的隐蔽性第43-44页
        三、大学生自身成长特点的制约第44-45页
    第三节 部分大学生文化创新力弱的的原因分析第45-47页
        一、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对创造力的扼杀第45-46页
        二、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环境的缺失第46-47页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培育途径探究第47-61页
    第一节 提高文化软实力为大学生文化自觉提供强大后盾第48-53页
        一、发展教育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生产,为促进大学生文化自知提供依托载体第48-49页
        二、发挥文化凝聚功能,为促进大学生文化自觉增强向心力第49-50页
        三、提高文化传播力,为大学生文化自醒树立鲜明的风向标第50-52页
        四、推进文化创新,为大学生文化创新营造良好氛围第52-53页
    第二节 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为大学生文化自觉创造引领高地第53-57页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自知教育,夯实文化自觉知识基础第53-54页
        二、注重大学生文化信仰的培育,为大学生文化自觉提供情感支撑第54-55页
        三、加强大学生文化自醒引导,为大学生文化自觉指明方向第55-56页
        四、强化大学生文化创新培养,为大学生文化自觉增加驱动力第56-57页
    第三节 加强文化修养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内在提升力量第57-61页
        一、博览中华文化经典著作,提升自身文化自知第57页
        二、充分认识文化的价值,增强自身文化情感第57-58页
        三、积极应对文化发展新形势,提高自身文化自醒第58-59页
        四、掌握文化创新规律,推进自身文化创新第59-61页
结语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附录1第66-68页
附录2第68-69页
附录3第69-70页
致谢第70-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环境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