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7-8页 |
一、选题理由 | 第7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1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8-9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第二章 表现性评价的内涵、特征及作用 | 第11-15页 |
第一节 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 第11页 |
第二节 表现性评价的特征 | 第11-13页 |
一、具有真实情境性 | 第11页 |
二、强调高水平的思维技能和更复杂的学习 | 第11-12页 |
三、评价镶嵌于课程之中,要求与教学实现一体化 | 第12页 |
四、不仅关注学习结果,同样还要关注评价过程 | 第12页 |
五、学生是评价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 第12-13页 |
第三节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 第13-15页 |
一、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 第13-14页 |
1、提升教师组织和管理的能力 | 第13页 |
2、提升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 | 第13页 |
3、提升教师教学评价的能力 | 第13-14页 |
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 第14-15页 |
1、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 第14页 |
2、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 第14-15页 |
第三章 在表现性评价视野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15-21页 |
第一节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15-18页 |
一、评价目标过多关注知识,过于僵化 | 第15-16页 |
二、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化,缺乏多元评价标准 | 第16-17页 |
三、评价功能过于功利化,忽视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 | 第17页 |
四、评价以教师为主导,缺乏民主性 | 第17-18页 |
五、评价方式以纸笔测验为主,缺乏综合性的有效评价方式 | 第18页 |
第二节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评价产生问题的原因 | 第18-21页 |
一、传统评价观念的制约 | 第18-19页 |
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 第19-20页 |
三、教育工作者能力的局限性 | 第20-21页 |
第四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结合案例) | 第21-35页 |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堂表现性评价目标的制定 | 第21-24页 |
一、表现性评价目标制定的依据 | 第21-22页 |
二、表现性评价目标制定的要求 | 第22-23页 |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表现性目标撰写示例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 | 第24-26页 |
一、做好任务设计前的准备 | 第24页 |
二、设置问题情境 | 第24-25页 |
三、撰写任务指导语 | 第25-26页 |
四、试验完善 | 第26页 |
第三节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表现性评分规则的制定 | 第26-28页 |
一、表现性评分规则的含义和结构 | 第26-27页 |
二、科学设计思想品德课堂表现性评分量表 | 第27-28页 |
三、科学制定思想品德课堂表现性评分规则的质量标准 | 第28页 |
第四节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表现性评价具体实施 | 第28-35页 |
一、向学生展示表现性评价任务 | 第28-29页 |
二、向学生解释评分规则 | 第29-30页 |
三、观察并收集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信息 | 第30-31页 |
四、解释和分析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信息 | 第31-32页 |
五、基于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和决策 | 第32-33页 |
六、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表现性评价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结束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