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1 引言 | 第20-3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0-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3页 |
1.2.1 沿空掘巷技术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1.2.2 厚煤层一次全高采煤方法研究现状 | 第28-33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2 斜沟矿厚煤层错层位外错式巷道现场实测 | 第36-50页 |
2.1 斜沟矿厚煤层错层位外错式巷道布置 | 第36-39页 |
2.1.1 错层位巷道布置采全厚采煤法简介 | 第36-37页 |
2.1.2 斜沟矿错层位外错式巷道布置方案 | 第37-38页 |
2.1.3 斜沟矿厚煤层错层位外错式巷道支护 | 第38-39页 |
2.2 斜沟矿厚煤层错层位外错式巷道现场实测 | 第39-48页 |
2.2.1 巷道钻孔窥视 | 第39-42页 |
2.2.2 巷道表面位移观测 | 第42-44页 |
2.2.3 煤柱支承压力实测 | 第44-4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3 错层位外错式巷道布置三角煤体稳定性研究 | 第50-92页 |
3.1 错层位起坡段三角煤体力学研究 | 第50-52页 |
3.1.1 起坡段对回采率的影响研究 | 第50-51页 |
3.1.2 错层位外错式巷道布置实体煤一侧的应力与分区 | 第51-52页 |
3.2 错层位起坡段下方三角煤体力学模型 | 第52-57页 |
3.3 三角煤体破坏深度研究 | 第57-60页 |
3.3.1 底板破坏机理分析 | 第57页 |
3.3.2 底板破坏深度计算 | 第57-60页 |
3.4 采场支承应力 σ 的确定 | 第60-80页 |
3.4.1 弯曲薄板的基本理论及边界条件 | 第61-65页 |
3.4.2 弯曲矩形板的平衡问题 | 第65-70页 |
3.4.3 开采过程中两种基本顶板支撑条件及求解 | 第70-80页 |
3.5 错层位三角煤体稳定性FLAC~(3D)数值模拟研究 | 第80-89页 |
3.5.1 FLAC~(3D)软件简介 | 第80-83页 |
3.5.2 数值模拟研究意义及模型建立 | 第83-84页 |
3.5.3 研究过程与分析 | 第84-8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4 斜沟矿错层位外错式沿空巷道位置研究 | 第92-116页 |
4.1 错层位外错式沿空巷道位置理论研究 | 第92-98页 |
4.1.1 错层位外错式区段煤柱稳定性力学研究 | 第92-98页 |
4.1.2 错层位外错式沿空巷道位置研究 | 第98页 |
4.2 错层位外错式沿空巷道位置相似模拟研究 | 第98-109页 |
4.2.1 相似模拟实验原理及用途 | 第98-100页 |
4.2.2 实验原形的煤、岩性质及模型制作 | 第100-103页 |
4.2.3 相似模拟实验内容、过程与分析 | 第103-109页 |
4.3 错层位外错式沿空巷道位置数值模拟研究 | 第109-11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5 斜沟矿错层位外错式沿空掘巷支护技术研究 | 第116-128页 |
5.1 错层位外错式沿空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 第116-121页 |
5.1.1 巷道围岩的自稳平衡拱 | 第116-117页 |
5.1.2 巷道围岩控制的极限自稳平衡拱 | 第117-119页 |
5.1.3 巷道围岩支护分区 | 第119页 |
5.1.4 错层位外错式相邻巷道联合支护技术 | 第119-120页 |
5.1.5 斜沟矿13~ | 第120-121页 |
5.2 错层位外错式沿空掘巷联合支护技术方案实施效果 | 第121-124页 |
5.3 斜沟矿错层位外错式沿空掘巷和支护方案优化 | 第124-126页 |
5.3.1 错层位外错式沿空掘巷和支护方案优化 | 第124-125页 |
5.3.2 优化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 第125-12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6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28-13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28-131页 |
6.2 创新点 | 第13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31-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作者简介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