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文献法 | 第12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1.4.3 访谈法 | 第12-13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1.1 专业 | 第13页 |
2.1.2 认同 | 第13-14页 |
2.1.3 专业认同 | 第14页 |
2.1.4 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 | 第14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2.2.1 社会认同理论 | 第14-15页 |
2.2.2 态度构成理论 | 第15页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2.3.1 专业认同内涵的研究 | 第16-17页 |
2.3.2 专业认同现状和特点的研究 | 第17-18页 |
2.3.3 专业认同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8-19页 |
2.3.4 专业认同维度划分的研究 | 第19-20页 |
2.3.5 文献评述 | 第20-22页 |
3 研究总体设计 | 第22-29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3.2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3.3 研究框架 | 第23页 |
3.4 研究工具 | 第23-27页 |
3.4.1 专业认同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3-24页 |
3.4.2 问卷的编制 | 第24-25页 |
3.4.3 问卷信效度检验 | 第25-26页 |
3.4.4 访谈设计 | 第26-27页 |
3.5 样本构成 | 第27-29页 |
4 贵州高校公共管理学科设置情况及专业认同调查结果 | 第29-41页 |
4.1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设置情况 | 第29-31页 |
4.1.1 学位授予类型 | 第29页 |
4.1.2 研究方向 | 第29-30页 |
4.1.3 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 | 第30页 |
4.1.4 招生情况 | 第30-31页 |
4.2 贵州省公共管理专业认同调查结果 | 第31-41页 |
4.2.1 专业认同总体水平 | 第31-32页 |
4.2.2 专业认知浅显 | 第32-33页 |
4.2.3 专业情感淡漠 | 第33-34页 |
4.2.4 专业行为投入不足 | 第34-35页 |
4.2.5 专业评价消极 | 第35-37页 |
4.2.6 人口统计学变量专业认同差异特点 | 第37-41页 |
5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偏低的原因分析 | 第41-51页 |
5.1 学习者个体自身原因分析 | 第41-44页 |
5.1.1 读研动机和原因功利化 | 第41-42页 |
5.1.2 选择就读专业的动机现实化 | 第42-43页 |
5.1.3 个体对就读专业认知浅显化 | 第43-44页 |
5.2 学科专业客观情况分析 | 第44-46页 |
5.2.1 专业的教育教学情况 | 第44-45页 |
5.2.2 就读院校专业实力 | 第45页 |
5.2.3 专业就业前景不明朗 | 第45-46页 |
5.3 专业学习环境 | 第46-48页 |
5.3.1 校园环境 | 第47-48页 |
5.3.2 社会环境 | 第48页 |
5.4 重要他人的影响 | 第48-51页 |
5.4.1 导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49页 |
5.4.2 同伴群体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1页 |
6 提升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的路径选择 | 第51-59页 |
6.1 研究生个体层面 | 第51-54页 |
6.1.1 准确认知报考专业 | 第51-52页 |
6.1.2 合理规划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生活 | 第52-53页 |
6.1.3 保持积极乐观的专业心态 | 第53-54页 |
6.2 高校培养单位层面 | 第54-57页 |
6.2.1 建立专业引导机制,促成学生主观认可 | 第54-55页 |
6.2.2 优化专业学科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 第55-56页 |
6.2.3 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明晰个人发展目标 | 第56-57页 |
6.3 社会人才录用机制层面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A | 第64-67页 |
附录B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