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爱情:自我表露对亲密感建立的作用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0-12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2.3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2.1 自我表露的概述 | 第12-17页 |
2.1.1 自我表露的概念 | 第12页 |
2.1.2 自我表露的分类 | 第12-13页 |
2.1.3 自我表露的主题 | 第13页 |
2.1.4 自我表露的功能 | 第13-15页 |
2.1.5 自我表露的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2.1.6 自我表露与性别 | 第16页 |
2.1.7 自我表露的测量 | 第16-17页 |
2.2 亲密感 | 第17-18页 |
2.2.1 亲密感的概念 | 第17页 |
2.2.2 亲密感的特征 | 第17-18页 |
2.2.3 亲密感的测量 | 第18页 |
2.3 自我表露与亲密感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 第18-19页 |
2.4 会谈深度的三维模型与自我表露程度 | 第19-2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1页 |
3.3 被试 | 第21-22页 |
3.4 测量工具 | 第22页 |
3.5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3.5.1 自我表露话题清单 | 第22-23页 |
3.5.2 闲聊话题清单 | 第23页 |
3.6 实验程序 | 第23-25页 |
4 结果 | 第25-28页 |
4.1 大学生被试前测及期待水平的差异性检验 | 第25页 |
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的差异检验 | 第25-26页 |
4.3 前测、期待、后测在性别上的差异 | 第26页 |
4.4 时间、性别和组别的三因素方差分析 | 第26-28页 |
5 讨论 | 第28-32页 |
5.1 自我表露对亲密感建立的作用 | 第28-30页 |
5.2 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30-32页 |
6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附录 | 第37-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