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P2P平台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P2P平台的含义与特征 | 第19页 |
2.2 平台经济理论 | 第19-20页 |
2.3 风险管理原理 | 第20-21页 |
2.4 网络金融风险理论 | 第21-22页 |
2.5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23页 |
2.6 声誉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 | 第24-40页 |
3.1 英美P2P网贷平台的发展及其运营模式 | 第24-26页 |
3.2 英美两国P2P平台的监管体系发展 | 第26-29页 |
3.3 中国P2P平台的发展沿革 | 第29-34页 |
3.3.1 初始发展阶段(2007—2012年) | 第29页 |
3.3.2 快速扩张阶段(2012—2013年) | 第29-30页 |
3.3.3 风险爆发与政策调整阶段(2014年—) | 第30-34页 |
3.4 中国P2P平台的主要模式及特征 | 第34-37页 |
3.4.1 纯平台模式 | 第34-35页 |
3.4.2 保本/保本息模式 | 第35-36页 |
3.4.3 债权转让模式 | 第36-37页 |
3.5 中国P2P平台的发展趋势 | 第37-40页 |
3.5.1 运营规范化 | 第38页 |
3.5.2 信用数据化 | 第38-39页 |
3.5.3 市场细分化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分析 | 第40-53页 |
4.1 中国P2P平台的运营及其风险指标 | 第40-46页 |
4.1.1 中国P2P平台经营性指标 | 第40-42页 |
4.1.2 中国P2P平台风险指标 | 第42-46页 |
4.2 中国P2P平台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及表现 | 第46-53页 |
4.2.1 法律和政策风险 | 第46-48页 |
4.2.2 违约引发的信用风险和声誉风险 | 第48-49页 |
4.2.3 平台运营模式风险 | 第49-50页 |
4.2.4 经营和流动性风险 | 第50-51页 |
4.2.5 信息和道德风险 | 第51-52页 |
4.2.6 市场风险 | 第52-53页 |
第五章 中国P2P平台风险成因及管理建议 | 第53-68页 |
5.1 中国P2P平台主要风险因素的成因 | 第53-58页 |
5.1.1 金融法律制度缺失 | 第53-55页 |
5.1.2 征信体系欠缺 | 第55-56页 |
5.1.3 平台不诚信经营 | 第56-57页 |
5.1.4 平台运营管理混乱 | 第57-58页 |
5.2 中国P2P平台风险管理立法建议 | 第58-62页 |
5.2.1 明确监管主体和监管架构 | 第58-59页 |
5.2.2 建立P2P平台准入和退出制度 | 第59-60页 |
5.2.3 明确资金托管和清算规定 | 第60-61页 |
5.2.4 发展完善征信制度 | 第61-62页 |
5.3 中国P2P平台自身风险管理建议 | 第62-66页 |
5.3.1 构建职能明确的风控部门与风控体系 | 第62-64页 |
5.3.2 坚持小额分散原则 | 第64页 |
5.3.3 建立信用评级 | 第64-65页 |
5.3.4 制定信息披露制度 | 第65-66页 |
5.4 中国P2P平台行业风险管理自律建议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A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