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三) 研究设计 | 第17-18页 |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立论依据 | 第18-20页 |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的解读 | 第20-25页 |
(一) 大学生对待偶像崇拜的态度 | 第20-22页 |
1、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经历 | 第20页 |
2、大学生对偶像批评的态度 | 第20-21页 |
3、大学生对偶像崇拜负面影响的态度 | 第21页 |
4、大学生更换偶像的频率 | 第21-22页 |
(二) 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特点 | 第22-23页 |
1、偶像选择多样化 | 第22-23页 |
2、偶像崇拜方式理性化 | 第23页 |
(三) 偶像在大学生成长中扮演的角色 | 第23-25页 |
1、融入群体的桥梁 | 第23-24页 |
2、个人发展的指路明灯 | 第24页 |
3、理想的自我 | 第24-25页 |
二、当前高校榜样教育的现状审视 | 第25-32页 |
(一) 社会转型期榜样教育的重要性 | 第25-26页 |
1、社会的发展需要榜样 | 第25页 |
2、人类的发展需要榜样 | 第25-26页 |
3、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榜样 | 第26页 |
(二) 榜样教育在理论上面临的基本问题 | 第26-28页 |
1、共性与个性的问题 | 第26-27页 |
2、理想与现实的问题 | 第27页 |
3、相对稳定与变化的问题 | 第27-28页 |
(三) 对传统榜样教育的理性反思 | 第28-30页 |
1、榜样的识别度不高 | 第28页 |
2、榜样原型缺乏个性 | 第28-29页 |
3、榜样形象曲高和寡 | 第29页 |
4、榜样选择掺杂过多人为因素 | 第29-30页 |
5、榜样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30页 |
(四) 新时期榜样教育应具备的特点 | 第30-32页 |
1、榜样典型多样化 | 第30页 |
2、榜样形象生活化 | 第30-31页 |
3、榜样事迹客观化 | 第31-32页 |
三、偶像崇拜对榜样教育活动的借鉴作用 | 第32-39页 |
(一) 偶像的内涵与特点 | 第32-33页 |
(二) 偶像崇拜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 第33-35页 |
1、偶像崇拜的积极作用 | 第33-34页 |
2、偶像崇拜的消极作用 | 第34-35页 |
(三) 偶像优势对榜样教育活动借鉴的可行性 | 第35-36页 |
(四) 偶像优势对榜样教育的借鉴应注意的原则 | 第36-39页 |
1、参与性原则 | 第36-37页 |
2、批判性原则 | 第37页 |
3、疏导性原则 | 第37页 |
4、自主性原则 | 第37-38页 |
5、实践性原则 | 第38-39页 |
四、提高大学生榜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探索 | 第39-46页 |
(一) 增强大学生自主参与性,发展动态性榜样选择标准 | 第39-41页 |
(二) 培养大学生克服“光环效应”的批判精神 | 第41-42页 |
(三) 转变榜样教育模式 | 第42-43页 |
(四) 丰富榜样教育宣传方式 | 第43-44页 |
(五) 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榜样文化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1 | 第50-53页 |
附录2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