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

高丹草杂种优势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语表第12-13页
1 前言第13-27页
    1.1 高丹草研究概况第13-14页
    1.2 杂种优势的研究第14-20页
        1.2.1 杂种优势的发现第14页
        1.2.2 杂种优势的衡量指标第14-15页
        1.2.3 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第15-16页
        1.2.4 杂种优势预测方法第16-18页
        1.2.5 杂种优势在作物上的应用第18-19页
        1.2.6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研究第19-20页
    1.3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第20-26页
        1.3.1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背景及概念第20-21页
        1.3.2 蛋白质组学研究内容第21页
        1.3.3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相关技术第21-24页
        1.3.4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24-26页
    1.4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意义第26-27页
2 高丹草及其亲本苗期叶片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第27-5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7-31页
        2.1.1 主要仪器设备第27页
        2.1.2 试剂第27页
        2.1.3 试验材料第27页
        2.1.4 试验方法第27-31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1-48页
        2.2.1 高丹草苗期叶片表型分析第31-32页
        2.2.2 高丹草叶片蛋白浓度测定与全蛋白的提取第32-34页
        2.2.3 2-DE方法的蛋白质鉴定分析第34页
        2.2.4 Label-free方法的蛋白质鉴定分析第34-35页
        2.2.5 基于2-DE方法的差异蛋白表达量分析第35-37页
        2.2.6 基于label-free方法的差异蛋白表达量分析第37-43页
        2.2.7 高丹草叶片加性与非加性积累蛋白的鉴定第43页
        2.2.8 加性与非加性积累蛋白的功能分类第43-45页
        2.2.9 功能富集分析第45-46页
        2.2.10 Kegg通路分析第46-47页
        2.2.11 网络分析第47-48页
    2.3 讨论第48-53页
        2.3.1 高丹草叶片双向电泳影响因素第48-49页
        2.3.2 与高丹草叶片杂种优势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析第49-53页
    2.4 小结第53-55页
3 高丹草及其亲本苗期根系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第55-8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5-57页
        3.1.1 主要仪器设备第55页
        3.1.2 试剂第55页
        3.1.3 试验材料第55页
        3.1.4 试验方法第55-5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7-73页
        3.2.1 高丹草苗期根系表型分析第57-58页
        3.2.2 高丹草根系蛋白质鉴定第58页
        3.2.3 高丹草根系差异蛋白表达量分析第58-66页
        3.2.4 高丹草根系加性与非加性积累蛋白的鉴定第66页
        3.2.5 加性与非加性积累蛋白的功能分类第66-68页
        3.2.6 功能富集分析第68-69页
        3.2.7 Kegg通路分析第69-73页
        3.2.8 网络分析第73页
    3.3 讨论第73-79页
        3.3.1 非凝胶(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分析第74页
        3.3.2 高丹草根系蛋白的差异表达模式第74-75页
        3.3.3 高丹草根系的重要功能蛋白第75-79页
    3.4 小结第79-80页
4 高丹草及其亲本成熟胚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第80-10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80-81页
        4.1.1 主要仪器设备第80页
        4.1.2 试剂第80页
        4.1.3 试验材料第80-81页
        4.1.4 试验方法第8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81-92页
        4.2.1 高丹草成熟胚蛋白质鉴定第81页
        4.2.2 高丹草成熟胚差异蛋白表达量分析第81-82页
        4.2.3 高丹草成熟胚加性与非加性积累蛋白的鉴定第82-87页
        4.2.4 加性与非加性积累蛋白的功能分类第87-88页
        4.2.5 富集分析第88-90页
        4.2.6 Keeg通路分析第90-92页
        4.2.7 网络分析第92页
    4.3 讨论第92-98页
        4.3.1 高丹草成熟胚的多种差异蛋白表达模式第93页
        4.3.2 与高丹草成熟胚杂种优势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析第93-98页
    4.4 小结第98-100页
5 结论与展望第100-103页
    5.1 结论第100-101页
    5.2 创新点第101页
    5.3 下一步工作计划第101-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22页
附表第122-123页
作者简介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作文想象性思维训练教学实践研究
下一篇: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读议探结”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