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依托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4.1 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评估预警 | 第11-13页 |
1.4.2 突变理论 | 第13-14页 |
1.5 研究区概况 | 第14-18页 |
1.5.1 自然地理 | 第14-16页 |
1.5.2 社会经济 | 第16页 |
1.5.3 矿产资源 | 第16-18页 |
第2章 数据收集与信息提取 | 第18-32页 |
2.1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19-22页 |
2.2.1 资料收集 | 第19-21页 |
2.2.2 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2.3 遥感信息提取 | 第22-32页 |
2.3.1 矿产资源开发信息提取 | 第22-26页 |
2.3.2 矿产资源开发信息提取分析 | 第26-27页 |
2.3.3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 第27-29页 |
2.3.4 土地利用分析 | 第29-32页 |
第3章 攀西矿集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45页 |
3.1 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过程机制研究 | 第32-40页 |
3.1.1 自然影响因素 | 第32-35页 |
3.1.2 人为影响因素 | 第35-40页 |
3.2 构建矿产资源的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 第40-45页 |
3.2.1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第40页 |
3.2.2 评价指标体系优选 | 第40-45页 |
第4章 面向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过程的评价预警模型构建 | 第45-61页 |
4.1 自然影响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第45-48页 |
4.1.1 构建投影寻踪模型 | 第45-46页 |
4.1.2 综合分析 | 第46-48页 |
4.2 基于突变理论的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过程评价预警模型构建 | 第48-58页 |
4.2.1 突变理论及基本形态 | 第48-49页 |
4.2.2 尖点突变模型 | 第49-50页 |
4.2.3 生态地质环境安全尖点突变模型 | 第50-58页 |
4.3 基于支持向量机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地质环境安全预测模型 | 第58-61页 |
4.3.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59页 |
4.3.2 模型定阶 | 第59页 |
4.3.3 确定核函数 | 第59页 |
4.3.4 模型参数的最优解选择和验证 | 第59页 |
4.3.5 结果计算 | 第59-61页 |
第5章 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过程及趋势分析 | 第61-73页 |
5.1 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过程分析 | 第61-68页 |
5.1.1 不安全状态(危险状态) | 第63-65页 |
5.1.2 重度预警状态 | 第65-66页 |
5.1.3 轻度预警状态 | 第66页 |
5.1.4 较安全状态 | 第66-67页 |
5.1.5 安全状态 | 第67页 |
5.1.6 评价结果与评价指标的空间位置相关性分析 | 第67-68页 |
5.2 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趋势分析 | 第68-70页 |
5.3 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分区与重建 | 第70-73页 |
5.3.1 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分区 | 第70-71页 |
5.3.2 分区重建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6页 |
1 主要结论 | 第73-75页 |
2 存在问题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2页 |
1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82页 |
2 发表的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