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三节 前人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骆鸿凯楚辞学中的音韵学研究 | 第16-30页 |
第一节 《<楚辞章句>征引楚语考》之楚语音韵研究 | 第16-20页 |
一、《<楚辞章句>征引楚语考》内容概要 | 第16-18页 |
二、《<楚辞章句>征引楚语考》与《楚辞》之楚语音韵研究 | 第18-20页 |
(一) 《楚辞》中楚语研究述略 | 第18-19页 |
(二) 《<楚辞章句>征引楚语考》与《屈宋方言考》之同异 | 第19页 |
(三) 《<楚辞章句>征引楚语考》之楚语音韵研究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楚辞连语释例》之连语音韵研究 | 第20-25页 |
一、《楚辞连语释例》内容概要 | 第20-21页 |
二、《楚辞连语释例》附录之内容概要 | 第21-23页 |
三、《楚辞连语释例》之连语音韵研究 | 第23-25页 |
(一) 联绵字诸说浅析 | 第23-24页 |
(二) 《楚辞连语释例》之连语音韵研究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其他《楚辞》研究著作之音韵研究 | 第25-28页 |
一、《楚辞音》之《楚辞》音韵研究 | 第25-26页 |
二、“离骚本音”之《楚辞》音韵研究 | 第26-27页 |
三、《楚辞小学》之《楚辞》音韵研究 | 第27-28页 |
第四节 骆鸿凯《楚辞》音韵研究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声韵学》与骆鸿凯的音韵学研究 | 第30-43页 |
第一节 《声韵学》内容概述 | 第30-34页 |
一、声类章内容概述 | 第31-32页 |
二、四声章和等呼章内容概述 | 第32-33页 |
三、韵部章内容概述 | 第33-34页 |
四、反切章内容概述 | 第34页 |
五、《声韵学》内容小结 | 第34页 |
第二节 骆鸿凯的主要音韵学思想 | 第34-40页 |
一、上古音韵学体系 | 第35-38页 |
(一) 古本声十九纽 | 第35-36页 |
(二) 古本韵二十八部 | 第36-37页 |
(三) 古只有平、入二调 | 第37-38页 |
二、中古音韵学体系 | 第38-40页 |
(一) 今音声类四十一类 | 第38-39页 |
(二) 《广韵》入声兼配阴声、阳声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声韵学讲义比较研究 | 第40-43页 |
一、刘赜《声韵学表解》与骆鸿凯《声韵学》讲义 | 第40-41页 |
二、曾运乾《声韵学》讲义与骆鸿凯《声韵学》讲义 | 第41-43页 |
第四章 骆鸿凯音韵学研究述评 | 第43-49页 |
第一节 骆鸿凯对邪母古读问题的探究 | 第43-46页 |
一、邪母古读问题探究 | 第44-45页 |
二、喻邪定相通——骆鸿凯关于邪母古读的思考 | 第45-46页 |
第二节 骆鸿凯音韵学研究的成就与局限 | 第46-49页 |
一、骆鸿凯音韵学研究的成就 | 第46-48页 |
(一) 师古与趋新并举 | 第46-47页 |
(二) 理论与实践结合 | 第47-48页 |
二、骆鸿凯音韵学研究的局限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1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