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3页 |
1.1 玉米粒重对于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1.2 玉米籽粒的发育 | 第12-15页 |
1.2.1 玉米籽粒胚的发育 | 第12-13页 |
1.2.2 玉米籽粒胚乳的发育 | 第13-15页 |
1.3 影响玉米粒重的相关因素 | 第15-16页 |
1.4 玉米粒重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16-17页 |
1.5 玉米粒重相关QTL定位的进展 | 第17-21页 |
1.5.1 QTL定位作图群体 | 第17-18页 |
1.5.2 分子标记 | 第18-19页 |
1.5.3 QTL定位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1.5.4 玉米粒重QTL定位 | 第20-21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6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2.1.2 田间播种方案 | 第23页 |
2.1.3 田间材料管理 | 第23-24页 |
2.1.4 田间授粉工作 | 第24页 |
2.1.5 材料的收获及考种 | 第24-25页 |
2.1.6 酶与各种生化试剂及材料 | 第25页 |
2.1.7 引物 | 第25-26页 |
2.1.8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6页 |
2.1.9 实验分析软件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2页 |
2.2.1 DH系的构建 | 第26-27页 |
2.2.2 玉米叶片DNA的提取 | 第27-29页 |
2.2.3 DNA提取后浓度的检测及稀释 | 第29页 |
2.2.4 PCR反应 | 第29-30页 |
2.2.5 Native-PAGE检测PCR产物 | 第30-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8页 |
3.1 玉米DH系的构建 | 第32-35页 |
3.1.1 单倍体的诱导 | 第32-33页 |
3.1.2 单倍体的加倍 | 第33-35页 |
3.1.3 DH系的扩繁 | 第35页 |
3.2 DH群体百粒重性状分析 | 第35-36页 |
3.3 DH群体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6-38页 |
3.3.1 双亲差异性分子标记的筛选 | 第36页 |
3.3.2 DH群体基因型检测 | 第36-37页 |
3.3.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7-38页 |
3.4 DH群体的百粒重QTL定位分析 | 第38-48页 |
3.4.1 北京DH群体的百粒重QTL定位分析 | 第38-40页 |
3.4.2 河北DH群体百粒重QTL定位结果及分析 | 第40-42页 |
3.4.3 山东DH群体的百粒重QTL定位分析 | 第42-43页 |
3.4.4 海南DH群体的百粒重QTL定位分析 | 第43-45页 |
3.4.5 四个环境下DH群体的百粒重QTL定位分析 | 第45-48页 |
4 讨论 | 第48-51页 |
4.1 DH系构建影响因素 | 第48-49页 |
4.2 百粒重QTL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特点 | 第49页 |
4.3 环境对QTL定位的影响 | 第49页 |
4.4 百粒重主效QTL q HKW1-1 | 第49-50页 |
4.5 DH系的对QTL定位结果的影响 | 第50页 |
4.6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50-51页 |
5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附录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