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FW集团冲压件分公司冲压科工人职员工薪酬方案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3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第15-18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论文框架第16-18页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第18-32页
    2.1 薪酬的涵义第18-23页
        2.1.1 薪酬的概念第18页
        2.1.2 薪酬的本质与构成第18-20页
        2.1.3 薪酬的分类与作用第20-23页
    2.2 工资决定理论第23-25页
        2.2.1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第23页
        2.2.2 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第23-24页
        2.2.3 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第24-25页
    2.3 激励理论第25-27页
    2.4 薪酬模式理论第27-32页
        2.4.1 薪酬设计的基本模式第27-29页
        2.4.2 薪酬设计的组合模式第29-32页
第3章 FW集团冲压件分公司冲压科工人职员工薪酬现状第32-53页
    3.1 分公司冲压科及相关员工概况第32-35页
        3.1.1 分公司冲压科概况第32-33页
        3.1.2 分公司冲压科相关员工概况第33-35页
    3.2 分公司冲压科工人职员工薪酬满意度调研第35-43页
        3.2.1 调研问卷设计第35-36页
        3.2.2 调研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36-37页
        3.2.3 调研问卷的数据统计第37-41页
        3.2.4 调研问卷的调研结论第41-43页
    3.3 分公司相关领导访谈调研第43-45页
        3.3.1 访谈调研目标与目的第43-44页
        3.3.2 访谈调研内容第44页
        3.3.3 访谈调研结论第44-45页
    3.4 分公司冲压科工人职员工薪酬现状问题梳理第45-50页
        3.4.1 薪酬体系的战略性问题第46-47页
        3.4.2 薪酬体系的模式问题第47-48页
        3.4.3 薪酬体系的结构性问题第48-49页
        3.4.4 薪酬体系中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问题第49-50页
    3.5 分公司冲压科工人职员工薪酬优化的必要性第50-53页
        3.5.1 集团公司的战略方针第50页
        3.5.2 集团下属平级单位的薪酬优化实践第50-51页
        3.5.3 冲压科的实际需求第51-53页
第4章 FW集团冲压件分公司冲压科工人职员工薪酬方案优化设计第53-64页
    4.1 薪酬方案优化目标第53页
    4.2 薪酬方案优化原则第53-55页
    4.3 薪酬方案优化步骤第55-56页
    4.4 薪酬方案优化内容第56-62页
        4.4.1 冲压科岗位梳理第56-58页
        4.4.2 冲压科岗位分析第58-59页
        4.4.3 冲压科薪酬等级设计第59-60页
        4.4.4 冲压科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第60-61页
        4.4.5 冲压科薪酬构成优化第61-62页
    4.5 FW集团冲压件分公司冲压科工人职员工薪酬方案优化的预期效果第62-64页
        4.5.1 分公司冲压科方面的预期效果第62-63页
        4.5.2 冲压科工人职员工方面的预期效果第63-64页
第5章 FW集团冲压件分公司冲压科工人职员工薪酬方案优化实施的保障措施第64-68页
    5.1 薪酬方案优化实施的组织保障第64-65页
        5.1.1 公司薪酬体系优化委员会支持第64页
        5.1.2 成立冲压科薪酬优化课题小组第64页
        5.1.3 员工参与薪酬体系优化过程第64-65页
    5.2 薪酬方案优化实施的制度保障第65-66页
        5.2.1 建立薪酬信息沟通渠道第65页
        5.2.2 制定明确的岗位调整、晋升机制第65-66页
        5.2.3 系统开展员工绩效评价第66页
    5.3 薪酬方案优化实施的企业文化保障第66-68页
        5.3.1 薪酬优化氛围营造第66-67页
        5.3.2 薪酬优化知识培训第67-6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8-69页
    6.1 结论第68页
    6.2 研究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附录第71-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正念对高中生再认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心理弹性对中小学教师认知偏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