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选题价值 | 第11-13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2.1 正念 | 第13-19页 |
2.1.1 正念的内涵 | 第13-14页 |
2.1.2 正念的练习方式 | 第14页 |
2.1.3 正念的测量 | 第14-15页 |
2.1.4 正念的核心机制 | 第15-16页 |
2.1.5 正念的相关应用 | 第16-19页 |
2.2 再认记忆 | 第19-22页 |
2.2.1 再认记忆的定义 | 第19页 |
2.2.2 再认记忆的加工模型 | 第19-20页 |
2.2.3 再认记忆的研究范式 | 第20-22页 |
2.2.4 再认记忆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22页 |
2.3 正念与再认记忆 | 第22-26页 |
2.3.1 正念与再认记忆的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2.3.2 已有研究不足 | 第24-26页 |
3 研究一不同时长的正念练习对再认记忆的影响 | 第26-40页 |
3.1 实验一:不同时长的正念练习对词语再认的影响 | 第26-30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3.1.2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3.1.3 研究设计 | 第26页 |
3.1.4 被试选择 | 第26页 |
3.1.5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3.1.6 研究工具 | 第27页 |
3.1.7 程序 | 第27-28页 |
3.1.8 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3.1.9 不同时长正念练习下词语再认的击中率、虚报率与辨别力差异比较 | 第29-30页 |
3.2 实验二:不同时长的正念练习对无意义字母再认的影响 | 第30-34页 |
3.2.1 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3.2.2 研究假设 | 第31页 |
3.2.3 实验设计 | 第31页 |
3.2.4 被试选择 | 第31页 |
3.2.5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2.6 研究工具 | 第31页 |
3.2.7 程序 | 第31-32页 |
3.2.8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3.2.9 不同时长正念练习下无意义字母再认的击中率、虚报率与辨别力差异比较 | 第32-34页 |
3.3 实验三:不同时长的正念练习对图片再认的影响 | 第34-38页 |
3.3.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3.3.2 研究假设 | 第34页 |
3.3.3 实验设计 | 第34页 |
3.3.4 被试选择 | 第34-35页 |
3.3.5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3.3.6 研究工具 | 第35页 |
3.3.7 程序 | 第35页 |
3.3.8 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3.3.9 不同时长正念练习下图片再认的击中率、虚报率与辨别力 | 第36-38页 |
3.4 讨论 | 第38-40页 |
3.4.1 正念练习对再认记忆击中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2 正念练习对再认记忆虚报率的影响 | 第39页 |
3.4.3 正念练习对再认记忆辨别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4 研究二:汉字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正念特质的作用 | 第40-46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4.2.1 研究假设 | 第40页 |
4.2.2 研究对象 | 第40页 |
4.2.3 研究工具 | 第40页 |
4.2.4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4.2.5 实验设计 | 第41页 |
4.2.6 程序 | 第41-42页 |
4.2.7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4.3 无线索回忆再认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4.3.1 正念特质高低组差异比较 | 第42-43页 |
4.3.2 不同正念特质的回想正确率差异比较 | 第43-44页 |
4.3.3 不同正念特质的熟悉性的差异比较 | 第44-45页 |
4.4 讨论 | 第45-46页 |
5 结论 | 第46-47页 |
6 总讨论 | 第47-48页 |
7 不足与展望 | 第48-49页 |
7.1 不足 | 第48页 |
7.2 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 1:词语再认材料 | 第55页 |
附录 2:字母再认材料无意义字母 | 第55页 |
附录 3:正念练习指导语 | 第55-56页 |
附录 4:无线索回忆再认词语 | 第56-57页 |
附录 5:《五因素心智觉知度量表》(FFMQ)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