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5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5-22页 |
2.1 脑血流自动调节的定义与分类 | 第15-16页 |
2.1.1 静态脑血流自动调节 | 第15-16页 |
2.1.2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 | 第16页 |
2.2 脑血流自动调节的监测方法简介 | 第16页 |
2.3 脑出血的脑血流自动调节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4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血流自动调节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2.5 脑血流自动调节与最佳脑灌注压 | 第20-21页 |
2.6 小结与展望 | 第21-22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3.1.1 入组标准 | 第22页 |
3.1.2 排除标准 | 第22-23页 |
3.1.3 对照组 | 第23页 |
3.2 基线临床资料的收集 | 第23页 |
3.3 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方法 | 第23-24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3.5 统计学分析 | 第25-26页 |
第4章 结果 | 第26-39页 |
4.1 基线资料 | 第26-27页 |
4.2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参数 | 第27-35页 |
4.2.1 相位差 | 第28-31页 |
4.2.2 增益 | 第31-32页 |
4.2.3 阶跃响应与脑血流速度恢复率 | 第32-35页 |
4.3 相位差与临床因素的单因素回归分析 | 第35-37页 |
4.4 动态脑血流调节参数与临床预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第37-39页 |
第5章 讨论 | 第39-45页 |
5.1 脑出血与脑血流自动调节 | 第39-40页 |
5.2 脑出血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时程特点 | 第40-41页 |
5.3 脑出血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可能机制 | 第41-42页 |
5.4 脑出血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与临床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 第42-43页 |
5.5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43-4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