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20页 |
1.1.1 人口老龄化的浪潮席卷全球 | 第16-17页 |
1.1.2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大幅提升 | 第17-18页 |
1.1.3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出现缺口 | 第18页 |
1.1.4 延迟退休的呼声日渐高涨 | 第18-2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1-32页 |
1.3.1 关于延迟退休改革的争论 | 第21-26页 |
1.3.2 延迟退休与养老保险制度 | 第26-28页 |
1.3.3 调整退休年龄的时机和路径选择 | 第28-30页 |
1.3.4 最优退休年龄 | 第30-31页 |
1.3.5 文献述评 | 第31-32页 |
1.4 研究框架和内容 | 第32-34页 |
1.5 研究技术路径及方法 | 第34-36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36-37页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7-44页 |
2.1 人口学理论 | 第37-39页 |
2.1.1 生命表理论 | 第37-39页 |
2.2 社会学理论 | 第39-41页 |
2.2.1 社会福利理论 | 第39-40页 |
2.2.2 社会公平理论 | 第40-41页 |
2.3 精算学理论 | 第41-43页 |
2.3.1 收支平衡理论 | 第41-43页 |
2.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 第44-57页 |
3.1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44-49页 |
3.1.1 初建、发展和停滞阶段 | 第44-46页 |
3.1.2 恢复、巩固和摸索阶段 | 第46-47页 |
3.1.3 改革、深化和完善阶段 | 第47-49页 |
3.2 养老保险体系的组成 | 第49-51页 |
3.2.1 基本养老保险 | 第50-51页 |
3.2.2 企业年金 | 第51页 |
3.2.3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 第51页 |
3.3 基本养老保险的类型 | 第51-54页 |
3.3.1 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 | 第52页 |
3.3.2 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 | 第52-53页 |
3.3.3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 | 第53-54页 |
3.4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现状 | 第54-56页 |
3.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基于完全生命表预测目标期内的人口数 | 第57-90页 |
4.1 预测思路 | 第57-58页 |
4.2 数据来源及数据检验 | 第58-60页 |
4.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58页 |
4.2.2 数据准确性的检验 | 第58-60页 |
4.3 基年完全生命表的编制与修正 | 第60-68页 |
4.3.1 完全生命表的编制步骤 | 第60-63页 |
4.3.2 基年完全生命表的初始编制结果 | 第63-64页 |
4.3.3 基年完全生命表的检验 | 第64-65页 |
4.3.4 基年完全生命表的修正 | 第65-68页 |
4.4 预测生命表的编制与修匀 | 第68-77页 |
4.4.1 编制方法 | 第68页 |
4.4.2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预测 | 第68-70页 |
4.4.3 确定预测年份各年龄组的尚存人数 | 第70-71页 |
4.4.4 确定预测年份各年龄组的死亡概率并修匀 | 第71-75页 |
4.4.5 编制预测年份的完全生命表并检验 | 第75-77页 |
4.5 人口预测 | 第77-88页 |
4.5.1 预测总人口数及分性别人口数 | 第77-84页 |
4.5.2 预测分性别分年龄城镇人口数 | 第84-85页 |
4.5.3 预测城镇企业职工缴费人口数 | 第85-87页 |
4.5.4 预测城镇企业职工退休人口数 | 第87-88页 |
4.6 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养老保险统筹账户的收支精算模型构建 | 第90-111页 |
5.1 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的收支构成 | 第90-91页 |
5.2 模型的基本假定和说明 | 第91-93页 |
5.3 城镇职工统筹账户收入的精算模型 | 第93-96页 |
5.3.1 账户收入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93页 |
5.3.2 账户收入的精算模型 | 第93-94页 |
5.3.3 账户收入模型的参数设定 | 第94-96页 |
5.4 城镇职工统筹账户支出的精算模型 | 第96-107页 |
5.4.1“老人 1”的账户支出模型 | 第97-98页 |
5.4.2“老人 2”的账户支出模型 | 第98-100页 |
5.4.3“中人”的账户支出模型 | 第100-104页 |
5.4.4“新人”的账户支出模型 | 第104-105页 |
5.4.5 账户总支出的模型 | 第105页 |
5.4.6 账户支出模型的参数设定 | 第105-107页 |
5.5 构建统筹账户的收支模型 | 第107-109页 |
5.5.1 不考虑财政补贴的年度收支模型 | 第107-108页 |
5.5.2 考虑财政补贴的年度收支模型 | 第108页 |
5.5.3 不考虑财政补贴的累计收支模型 | 第108-109页 |
5.5.4 考虑财政补贴的累计收支模型 | 第109页 |
5.6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6章 基于养老保险统筹账户收支平衡的最优退休年龄求解 | 第111-134页 |
6.1 最优退休年龄求解的过程设计 | 第111-112页 |
6.2 统筹账户保持短期平衡的设计 | 第112-113页 |
6.2.1 不考虑财政补贴的短期平衡 | 第112-113页 |
6.2.2 考虑财政补贴的短期平衡 | 第113页 |
6.3 统筹账户保持长期平衡的设计 | 第113-114页 |
6.3.1 不考虑财政补贴的长期平衡 | 第114页 |
6.3.2 考虑财政补贴的长期平衡 | 第114页 |
6.4 男女同时实行延退政策的场景 | 第114-128页 |
6.4.1“一刀切”的延退模式 | 第114-118页 |
6.4.2“渐进式”的延退模式 | 第118-128页 |
6.5 女性先延退男性后延退的场景 | 第128-133页 |
6.5.1 方案设定 | 第128-129页 |
6.5.2“一刀切”的延退模式 | 第129-130页 |
6.5.3“渐进式”的延退模式 | 第130-133页 |
6.6 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7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134-14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4-137页 |
7.1.1“一刀切”的延退模式对职工造成的心理压力较大 | 第134-135页 |
7.1.2 最高延退年龄并不一定等于65岁 | 第135页 |
7.1.3 延退速度宜保持在1岁/5 年—2 岁/3 年 | 第135-136页 |
7.1.4 政府的财政补贴可使延退政策暂缓执行 | 第136页 |
7.1.5 提高社会统筹缴费率可有效改善延退政策 | 第136页 |
7.1.6 提高平均工资增长率可有效减缓延退步伐 | 第136-137页 |
7.1.7 与“男女同延”相比,“女先延男后延”的政策会对女性的延退产生“挤兑”效应 | 第137页 |
7.1.8 男性推迟执行延退的早晚对女性延退的冲击效应不明显 | 第137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137-140页 |
7.2.1 摈弃一刀切式,坚持小步渐进 | 第138页 |
7.2.2 兼顾社会公平,照顾弱势群体 | 第138页 |
7.2.3 增加政府投入,发挥主导作用 | 第138-139页 |
7.2.4 提高工资水平,强化利益机制 | 第139页 |
7.2.5 提高统筹缴费,企业政府共担 | 第139-140页 |
7.3 展望 | 第140-141页 |
7.3.1 拓宽研究角度 | 第140页 |
7.3.2 延长目标期 | 第140页 |
7.3.3 考虑省际统筹的差异性 | 第140-141页 |
附录 | 第141-158页 |
附录 1 2010 年全国男性人口完全生命表 | 第141-144页 |
附录 2 全国人口死亡率分年龄段修匀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 第144-145页 |
附录 3 全国男性人口死亡率分年龄段修匀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 第145-146页 |
附录 4 全国女性人口死亡率分年龄段修匀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 第146-147页 |
附录 5 2020 年全国男性人口完全生命表 | 第147-150页 |
附录 6 2020 年男性分年龄的城镇人口数 | 第150-151页 |
附录 7 2020 年女性分年龄的城镇人口数 | 第151-152页 |
附录 8 2016-2040 年男性职工在不同延退方案下的缴费人口数 | 第152-153页 |
附录 9 2016-2040 年女性工人在不同延退方案下的缴费人口数 | 第153-156页 |
附录 10 2016-2040 年女性干部在不同延退方案下的缴费人口数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73页 |
致谢 | 第173-1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第175-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