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清代哲学(1644~1840年)论文--王夫之(船山,1619~1692年)论文

道器之际:王船山的“象”哲学思想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题引第11-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5页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版本选定第15-18页
        一、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第15页
        二、“寄言出意”的研究方法第15-16页
        三、“入垒袭辎”的解构方法第16-17页
        四、研究版本选定第17-18页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第18-20页
        一、研究思路第18-19页
        二、研究创新点第19-20页
    第三节 研究综述第20-34页
        一、“象”哲学的相关研究述评第20-22页
        二、船山哲学的早期阐释第22-24页
        三、王船山《易》学研究的述评第24-34页
    第四节 王船山“象”哲学的思想来源、背景及其范畴第34-45页
        一、宋代理学命题的发生特征与在晚明社会话语下的转换第34-37页
        二、船山“象”哲学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第37-40页
        三、“象”在船山哲学中的基本范畴第40-45页
第二章 显微与索隐:以“象”著“几”的本体论思想第45-79页
    第一节 显微而著存于“象”的本体显现论第45-54页
        一、著几成象:显微的“动力学”基础第45-48页
        二、乾坤并建:太和一气的自体显现第48-51页
        三、制器尚象:“两端一致”的形上之著第51-54页
    第二节 “象”索时于隐的本体发生论第54-68页
        一、以象昭时:本体著显的历史性维度第54-59页
        二、以声揣时:声音对时的昭著第59-63页
        三、象数相倚:本体之时著显的方法学之维第63-68页
    第三节 象昭理-势的本体著明论第68-79页
        一、象著理势:归宗于象的理势合一第68-72页
        二、即象即理:象与理的逻辑一致性第72-74页
        三、以象体势:势之几与贞的形态第74-79页
第三章 发明而征于象:藏道于主体的人性论思想第79-133页
    第一节 藏“象”于“心性”的人道发明论第79-95页
        一、心象与心喻:藏道于心性的依人建极第80-84页
        二、征象与用密:“隐”且“显”的存心见性第84-89页
        三、能必副其所:际于幽明的心量之知第89-95页
    第二节 以身象天、藏用于身的主体践行论第95-116页
        一、吾身即道用:以身藏性的实象主体第95-101页
        二、一身函二体:感物成象的身心交发第101-106页
        三、默识与切身:藏道于“敬”与“诚”的体认第106-116页
    第三节 藏象于情的性体发明和道德著显论第116-133页
        一、性天情发:情显而性藏的幽明无际第116-121页
        二、循情以定性:“征于象而显于情”的发藏于显第121-126页
        三、同情以同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主体互著第126-133页
第四章 《五经》皆“象”:象彻幽明的诠释学理路第133-201页
    第一节 诗际幽明的藏显论第133-152页
        一、《诗》可以兴:“鉴贞淫以测吉凶”的起象著发论第134-140页
        二、比象兴幽:“道隐至显”、“不显亦临”的藏显无际第140-147页
        三、《诗》以观风:“密察几微”的征象舒情第147-152页
    第二节 “缘仁制礼”的经后发明论第152-164页
        一、著明大用:以象达微的“显诸仁”第154-159页
        二、躬行密用:“器以藏礼,身以藏政”的“藏诸用”第159-164页
    第三节 “乐以象德”的中和昭显论第164-176页
        一、法象天则:“率神从天”的乐律至显第165-169页
        二、乐际藏显:“教修著明,彻乎费隐”的兴情与昭性第169-172页
        三、象德著仁:“乐通伦理”的道德彰显第172-176页
    第四节 “两相交参”的象天德著论第176-187页
        一、天人互参:象天以法理的人道发显第176-181页
        二、殊象到共象:畴以尽人事的德性之知第181-184页
        三、幽以治明:“约统详,微统著”的以象类通第184-187页
    第五节 “属辞比事”的征微著幽论第187-201页
        一、见微知著:“显微阐幽,折衷至当”的征象索义第188-192页
        二、谨天人之际:“循心理著,同然天序”的贞变合一第192-196页
        三、获麟绝笔:“续王道之绝”的比事象道第196-201页
结论: 船山“象”哲学研究的既济与未济第201-207页
    第一节 既济:作为“无际”之“际”的船山“六经皆象”论第201-203页
    第二节 未济:船山“乾坤并建”的象诠方法对未来形而上学重建的意义第203-207页
参考文献第207-218页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第218-219页
后记第219-220页

论文共2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ZT外贸公司经营战略转型研究
下一篇:几类全空间上半线性椭圆型方程(组)解的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