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2-4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8页 |
(一)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日益成为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 第12-13页 |
(二)制定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法规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诉求 | 第13-16页 |
(三)美国联邦政府干预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经验为我国提供有益借鉴 | 第16-1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8-3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26-34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34-37页 |
(一)残疾儿童 | 第34-35页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 | 第35-36页 |
(三)美国联邦教育政策 | 第36-37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37-39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37-38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38-39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9-4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39-4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第一章 1965年以前美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概况 | 第42-63页 |
一、特殊教育学校中创设的学前残疾儿童教育 | 第43-47页 |
(一)聋儿学前教育的开端 | 第43-44页 |
(二)盲儿学前教育的缘起 | 第44-45页 |
(三)智障儿学前教育的初始 | 第45-47页 |
二、学前教育机构中依附的学前残疾儿童教育 | 第47-50页 |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及发展 | 第47-48页 |
(二)学前教育机构接纳残疾儿童的尝试 | 第48-50页 |
三、日益壮大的残疾儿童教育维权组织 | 第50-52页 |
(一)残疾儿童教育团体的发起 | 第50-51页 |
(二)残疾儿童维权组织的成立 | 第51-52页 |
四、自相矛盾的各州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 | 第52-59页 |
(一)普及义务教育法与拒绝残疾儿童入学 | 第53-56页 |
(二)制定特殊教育法规与限制学前残疾儿童教育 | 第56-59页 |
个案解析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二章 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1965-1974) | 第63-104页 |
一、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发展契机 | 第64-73页 |
(一)儿童发展观的变革 | 第64-67页 |
(二)“隔离但平等”原则的破除 | 第67-70页 |
(三)联邦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 第70-73页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立法的溯源 | 第73-78页 |
(一)《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的产生 | 第74-76页 |
(二)《初等与中等教育法》对残疾儿童教育的补充 | 第76-78页 |
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模式的探寻 | 第78-92页 |
(一)塞缪尔·柯克对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贡献 | 第78-81页 |
(二)《残障儿童早期教育援助法》的颁布 | 第81-85页 |
(三)“残障儿童早期教育项目”的启动 | 第85-92页 |
四、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法律基础 | 第92-95页 |
(一)《残障者教育法》的生成 | 第92-93页 |
(二)《残障者教育法》的内容 | 第93-94页 |
(三)《残障者教育法》的特点 | 第94-95页 |
五、“开端计划”对学前残疾儿童的接纳 | 第95-101页 |
(一)“开端计划”的新成员 | 第95-97页 |
(二)“开端计划”的新规定 | 第97-101页 |
个案解析 | 第101-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三章 融合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1975-1989) | 第104-152页 |
一、学前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现实根基 | 第104-110页 |
(一)“最少受限制环境”观念的形成 | 第104-107页 |
(二)残疾儿童家长诉讼的胜利 | 第107-110页 |
二、学前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法律依据 | 第110-124页 |
(一)《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的颁行 | 第110-111页 |
(二)“回归主流”教育的六原则 | 第111-114页 |
(三)满足不同需求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 第114-115页 |
(四)专供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刺激补助金” | 第115-116页 |
(五)《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的影响 | 第116-124页 |
三、学前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低龄延伸 | 第124-128页 |
(一)“残障婴儿和学步儿”早期干预理论的提出 | 第124-126页 |
(二)“残障婴儿和学步儿”早期干预政策的初探 | 第126-128页 |
四、“面向所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体系的构建 | 第128-148页 |
(一)“面向所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现实之需 | 第128-132页 |
(二)“面向所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体系的形成 | 第132-135页 |
(三)“面向所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开展 | 第135-148页 |
个案解析 | 第148-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2页 |
第四章 全纳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1990-2012) | 第152-191页 |
一、学前残疾儿童全纳教育的社会背景 | 第152-156页 |
(一)全纳教育思想的传播 | 第152-155页 |
(二)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视 | 第155-156页 |
二、学前残疾儿童全纳教育观念的转型 | 第156-166页 |
(一)《残疾人教育法》的全盘改造 | 第156-160页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全面落实 | 第160-166页 |
三、学前残疾儿童全纳教育体系的优化 | 第166-173页 |
(一)《残疾人教育法修正案》的全纳精神 | 第166-170页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纵深发展 | 第170-173页 |
四、学前残疾儿童全纳教育质量的提升 | 第173-183页 |
(一)《残疾人教育促进法》的问责机制 | 第174-176页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理性调试 | 第176-183页 |
个案解析 | 第183-189页 |
本章小结 | 第189-191页 |
结语 | 第191-219页 |
一、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基本特点 | 第191-201页 |
(一)以教改的重心为政策取向 | 第191-193页 |
(二)以立法的完善为政策保障 | 第193-196页 |
(三)以科学的研究为政策依据 | 第196-199页 |
(四)以经费的投入为政策支柱 | 第199-201页 |
二、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对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影响 | 第201-210页 |
(一)服务对象的低龄延伸 | 第201-203页 |
(二)残疾类别的不断细化 | 第203-204页 |
(三)教育安置的优化升级 | 第204-207页 |
(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 第207-209页 |
(五)家长权利的有效保障 | 第209-210页 |
三、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10-212页 |
(一)地区间教育经费配置差异明显 | 第210-211页 |
(二)高质量特殊教育教师严重短缺 | 第211页 |
(三)残疾儿童的鉴定标准存在分歧 | 第211-212页 |
四、对我国制定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启示 | 第212-219页 |
(一)加快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立法的进程 | 第212-214页 |
(二)重视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学术研究 | 第214-215页 |
(三)优化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财政投入 | 第215-217页 |
(四)建构“三位一体”的教育支持体系 | 第217-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33页 |
附录 | 第233-243页 |
后记 | 第243-245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著述情况 | 第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