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水源地生态补偿的标准设计与机制构建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7页
1 绪论第14-29页
    1.1 水源地生态补偿问题的提出第14-15页
        1.1.1 水源地生态保护面临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第14-15页
        1.1.2 基于生态平衡的资源禀赋悖论第15页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15-17页
        1.2.1 选题意义与价值第15-16页
        1.2.2 本文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第16-17页
    1.3 水源地生态补偿文献综述第17-23页
        1.3.1 关于水源地及流域生态补偿的含义第17页
        1.3.2 生态补偿主体与客体的判定第17-18页
        1.3.3 补偿标准的发展、演进过程第18-21页
        1.3.4 补偿模式的归纳与选择第21-23页
    1.4 本文的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第23-27页
        1.4.1 框架结构第23-24页
        1.4.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4.3 技术路线第25-27页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7-29页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7页
        1.5.2 文中的不足之处第27-29页
2 要素解析及理论探源第29-45页
    2.1 水源地生态补偿界说第29-33页
        2.1.1 水源、水源地及流域第29-30页
        2.1.2 生态补偿的内涵与外延第30-32页
        2.1.3 水源地生态补偿及其分类第32-33页
    2.2 生态补偿核心要素甄别第33-35页
        2.2.1 补偿主体第34页
        2.2.2 补偿客体第34页
        2.2.3 补偿标准第34-35页
        2.2.4 补偿模式第35页
    2.3 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理论阐释第35-44页
        2.3.1 生态环境的外部效应分析第35-38页
        2.3.2 "公地悲剧"现象:公共资源的效率提升阻碍与应对第38-40页
        2.3.3 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引申第40-41页
        2.3.4 基于生态保护视角的政府间演化博弈分析第41-42页
        2.3.5 生态补偿中的效率与公平权衡第42-44页
    2.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3 机制障碍: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和实践模式归纳与评价第45-66页
    3.1 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评析第45-50页
        3.1.1 受偿与补偿意愿的评估第45-46页
        3.1.2 水资源价值测算方法第46页
        3.1.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判断第46-47页
        3.1.4 机会成本的衡量与估算第47-48页
        3.1.5 投入费用分析第48页
        3.1.6 总成本修正模型第48-50页
    3.2 水源地生态补偿的实践模式第50-60页
        3.2.1 国内的实践与探索第50-56页
        3.2.2 国外的经验及启示第56-60页
    3.3 我国水源地生态补偿的基本特征和矛盾第60-65页
        3.3.1 实践模式的基本特点第60-61页
        3.3.2 水源地生态补偿中的体制与机制障碍第61-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4 基于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标准模型设计第66-81页
    4.1 补偿标准设计的基本着力点第66-67页
        4.1.1 保护方的获益与受偿第66页
        4.1.2 污染方的责任与补偿第66-67页
        4.1.3 受益方的补偿与付费第67页
        4.1.4 补偿标准的代内与代际公平第67页
    4.2 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的设计思路第67-69页
        4.2.1 生态补偿量的计算依据第67-68页
        4.2.2 基于水量修正的补偿量分担系数第68-69页
    4.3 水源地生态补偿的成本核算方式第69-75页
        4.3.1 投入成本的核算范畴第69-71页
        4.3.2 投入成本的具体核算第71-72页
        4.3.3 机会成本的核算指标第72-74页
        4.3.4 机会成本的具体核算方法第74-75页
    4.4 补偿标准的分担体系第75-80页
        4.4.1 灰色系统理论的引入第76-77页
        4.4.2 灰色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第77-78页
        4.4.3 残差检测及误差修正模型第78-79页
        4.4.4 水源地生态补偿资金分担比例的模拟测算第79-80页
    4.5 本章小结第80-81页
5 政府主导型水源地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安排第81-108页
    5.1 水源地生态补偿的转移支付制度设计第81-83页
        5.1.1 制度设计的内在机理第81-82页
        5.1.2 总体架构与设计思路第82-83页
    5.2 纵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体系的运行模式第83-90页
        5.2.1 一般性转移支付中的生态影响因子考量第83-86页
        5.2.2 专项转移支付安排第86-90页
    5.3 上、下游横向转移支付体系的基本框架第90-96页
        5.3.1 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不可或缺性第91-92页
        5.3.2 横向转移支付体系的框架结构第92-96页
    5.4 资金运用及补偿方式第96-99页
        5.4.1 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和管理第96-97页
        5.4.2 生态补偿的方式第97-99页
    5.5 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监管与约束机制第99-106页
        5.5.1 生态补偿演化博弈的情境设定第99-100页
        5.5.2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第100-101页
        5.5.3 上、下游政府间生态补偿演化博弈稳定策略分析第101-102页
        5.5.4 动态调整的政府间约束力协议第102-104页
        5.5.5 监督考核系统的统筹与协调第104-106页
    5.6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6 市场化的水源地生态补偿模式:发展趋向与长远选择第108-127页
    6.1 水源地生态补偿模式发展的走向第108-109页
        6.1.1 政府主导生态补偿的缺陷第108-109页
        6.1.2 水源地生态补偿的长远趋势第109页
    6.2 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设计第109-114页
        6.2.1 市场补偿的前提条件第110-113页
        6.2.2 逻辑结构分析第113-114页
    6.3 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模式第114-122页
        6.3.1 生态购买的应用方式第114-117页
        6.3.2 水权交易的运作模式第117-122页
    6.4 市场化生态补偿的保障措施第122-125页
        6.4.1 水源地生态补偿相关法律制度的修订第122-123页
        6.4.2 财政政策的适度调整第123-124页
        6.4.3 创新水权交易信息平台第124-125页
        6.4.4 环境保护导向与绿色政绩考核第125页
    6.5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7 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以东江水源地为样本的模拟验证第127-145页
    7.1 东江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矛盾与困境第127-131页
        7.1.1 东江水源地样本特征的描述第127-128页
        7.1.2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第128-130页
        7.1.3 生态功能持续弱化的压力第130-131页
        7.1.4 生态监管能力的薄弱与缺失第131页
    7.2 水源地生态补偿的优化路径第131-141页
        7.2.1 补偿主体与客体的认定第131-132页
        7.2.2 补偿标准的设计第132-133页
        7.2.3 补偿的方式和途径第133-135页
        7.2.5 补偿时限的设定第135-136页
        7.2.6 协商建立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模式第136-140页
        7.2.7 稳步推进市场化生态补偿改革第140-141页
    7.3 东江水源地生态补偿的保障机制第141-143页
        7.3.1 资金及技术保障第141-142页
        7.3.2 组织与管理保障第142页
        7.3.3 监督和预警机制第142-143页
    7.4 本章小结第143-145页
8 结论与研究展望第145-147页
    8.1 基本结论第145-146页
    8.2 研究展望第146-14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47-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及其不确定性研究--基于无套利仿射期限结构模型
下一篇:地方财政部门内部控制理论架构与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