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1 植物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 第12-14页 |
1.1.1 高温胁迫与植物膜系统 | 第12页 |
1.1.2 高温胁迫与植物渗透调节物质 | 第12-13页 |
1.1.3 高温胁迫与植物光合系统 | 第13页 |
1.1.4 高温胁迫与植物抗氧化系统 | 第13-14页 |
1.2 水杨酸在植物体内的代谢 | 第14-15页 |
1.3 水杨酸与植物抗逆性 | 第15-17页 |
1.4 水杨酸和过氧化氢在植物非生物胁迫中的关系 | 第17-18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7页 |
第二章 外源水杨酸诱导小麦幼苗耐热性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 | 第27-4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2.1.1 材料培养与试验设计 | 第28页 |
2.1.2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第28-29页 |
2.1.3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2.1.4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29页 |
2.1.5 超氧根阴离子(O2~(-.))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2.1.6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2.1.7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29-30页 |
2.1.8 过氧化氢(H_2O_2)合量的测定 | 第30页 |
2.1.9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30-38页 |
2.2.1 外源SA预处理对高温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Fv/Fm的影响 | 第30-32页 |
2.2.2 外源SA预处理对高温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3 外源SA预处理对高温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2.2.4 SA预处理对高温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O-~(2.)产生速率和H_2O_2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2.2.5 外源SA预处理对高温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5-37页 |
2.2.6 外源SA预处理后小麦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H_2O_2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7-38页 |
2.3 讨论 | 第38-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第三章 外源水杨酸对灌浆期小麦高温胁迫的缓解效应及其生理机制 | 第47-6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3.1.1 材料培养与试验设计 | 第47-48页 |
3.1.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 第48页 |
3.1.3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 第48页 |
3.1.4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48页 |
3.1.5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3.1.6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3.1.7 可溶性总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48-49页 |
3.1.8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49-55页 |
3.2.1 外源SA预处理对灌浆期小麦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3.2.2 不同处理对灌浆期高温胁迫下小麦籽粒形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3 不同处理对灌浆期高温胁迫下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4 不同处理对灌浆期高温胁迫下小麦旗叶H_2O_2和MDA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3.2.5 不同处理对灌浆期高温胁迫下小麦旗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3页 |
3.2.6 不同处理对灌浆期高温胁迫下小麦旗叶渗透性调节物质的影响 | 第53-55页 |
3.3 讨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61-69页 |
4.1 讨论 | 第61-65页 |
4.1.1 外源SA处理对高温胁迫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61-62页 |
4.1.2 外源SA处理对高温胁迫下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4.1.3 外源SA处理对高温胁迫条件下小麦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63-64页 |
4.1.4 外源SA处理对高温胁迫下小麦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4.2 结论 | 第65页 |
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5页 |
4.4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