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1.1 实践研究分析 | 第10-12页 |
1.1.2 相关文献分析 | 第12-13页 |
1.2 研究方法、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2.2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第15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1.4.1 江南的地理范围 | 第15-16页 |
1.4.2 时间跨度 | 第16页 |
1.4.3 女红的定义 | 第16-17页 |
1.4.4 女红的分类 | 第17页 |
1.4.5 家纺 | 第17-18页 |
第2章 江南地区女红概况及其发展历史与文化内涵 | 第18-24页 |
2.1 江南地区的自然生态 | 第18-19页 |
2.2 江南地区女红的发展 | 第19-20页 |
2.3 江南地区的女红文化 | 第20-22页 |
2.3.1 寄情予物的江南女红 | 第20-21页 |
2.3.2 源于民俗的江南女红 | 第21-22页 |
2.4 江南地区女红色彩在家纺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 第22-24页 |
2.4.1 文化价值 | 第22页 |
2.4.2 经济价值 | 第22-23页 |
2.4.3 美学价值 | 第23-24页 |
第3章 江南地区女红色彩概述 | 第24-61页 |
3.1 江南地区典型性女红作品色彩的风格特征 | 第24-47页 |
3.1.1 中国传统色彩系统下的江南地区女红色彩 | 第24-25页 |
3.1.2 江南地区绣荷包的色彩特征 | 第25-40页 |
3.1.3 江南地区绣鞋的色彩特征 | 第40-42页 |
3.1.4 江南地区肚兜的色彩特征 | 第42-44页 |
3.1.5 江南地区枕顶的色彩特征 | 第44-47页 |
3.2 江南地区女红色彩表现与工巧之间的关系 | 第47-52页 |
3.2.1 色彩效果与染彩 | 第47-49页 |
3.2.2 色彩效果与面料 | 第49-50页 |
3.2.3 色彩效果与刺绣技法 | 第50-52页 |
3.3 江南地区女红色彩与纹样之间的关系 | 第52-56页 |
3.4 江南地区女红色彩的共性与个性 | 第56-58页 |
3.4.1 江南地区女红色彩的共性 | 第56-57页 |
3.4.2 江南地区女红色彩的个性 | 第57-58页 |
3.5 江南地区女红色彩的艺术特征 | 第58-61页 |
3.5.1 柔和之美 | 第58-59页 |
3.5.2 丰富之美 | 第59页 |
3.5.3 实用之美 | 第59-61页 |
第4章 江南地区女红色彩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第61-70页 |
4.1 目前国内家纺的发展情况分析 | 第61-63页 |
4.1.1 消费需求的全新升级 | 第61-62页 |
4.1.2 互联网销售模式下家纺品牌 | 第62-63页 |
4.2 江南地区女红色彩与现代家纺设计 | 第63-70页 |
4.2.1 以消费者心理角度进行分析 | 第63-65页 |
4.2.2 以文化内涵的角度分析 | 第65-67页 |
4.2.3 以现代家居环境的角度分析 | 第67页 |
4.2.4 以家纺品牌溢价能力的角度分析 | 第67-70页 |
第5章 江南地区女红色彩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分析 | 第70-86页 |
5.1 江南地区女红色谱的建立—以绣荷包为例 | 第70-75页 |
5.1.1 江南地区女红色彩图谱的采集 | 第70-71页 |
5.1.2 江南地区女红色彩色谱的采集 | 第71-73页 |
5.1.3 色谱的归纳与衍生 | 第73-75页 |
5.2 江南地区女红色彩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应用类型 | 第75-79页 |
5.2.1 直接应用 | 第75-78页 |
5.2.2 间接应用 | 第78-79页 |
5.3 江南地区女红色彩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设计风格 | 第79-86页 |
5.3.1 民族风复燃—优雅怀古 | 第79-81页 |
5.3.2 现代风的演绎—时尚简约 | 第81-83页 |
5.3.3 自然风的备受青睐—静谧美好 | 第83-86页 |
第6章 江南地区女红色彩在现代家纺的设计实践总结与思考 | 第86-90页 |
6.1 江南地区女红色彩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设计方法 | 第86-87页 |
6.2 江南地区女红色彩在现代家纺设计的应用思考 | 第87-90页 |
6.2.1 注重家纺行业的设计创新 | 第87-88页 |
6.2.2 提升国内设计师的设计素养 | 第88页 |
6.2.3 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第88-90页 |
结语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