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第一章 细菌性软腐病菌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 第12-22页 |
1 细菌性软腐病菌概述 | 第12-13页 |
2 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的特征及发病规律 | 第13页 |
3 细菌性软腐病菌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3.1 病原细菌致病机制 | 第13-14页 |
3.2 软腐菌致病因子 | 第14-17页 |
3.3 致病因子的调控 | 第17-20页 |
4 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治策略 | 第20-22页 |
4.1 农业和物理防治 | 第20页 |
4.2 生物防治 | 第20页 |
4.3 化学防治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细菌的分泌系统 | 第22-26页 |
1 致病因子的分泌 | 第22-26页 |
1.1 Ⅰ型分泌系统 | 第22页 |
1.2 Ⅱ型分泌系统 | 第22-23页 |
1.3 Ⅲ型分泌系统 | 第23页 |
1.4 Ⅳ型分泌系统 | 第23页 |
1.5 Ⅴ型分泌系统 | 第23页 |
1.6 Ⅵ型分泌系统 | 第23-25页 |
1.7 其它分泌系统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26-80页 |
第一章 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Ⅵ型分泌系统基因簇功能的研究 | 第28-70页 |
1 供试材料 | 第30-37页 |
1.1 本研究所用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30-35页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5-36页 |
1.3 抗生素及其使用浓度 | 第36页 |
1.4 培养基 | 第36-3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7-51页 |
2.1 菌株培养环境和保存 | 第37-38页 |
2.2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38页 |
2.3 质粒的提取 | 第38-39页 |
2.4 细菌RNA的提取 | 第39-40页 |
2.5 DNA回收 | 第40-41页 |
2.6 DNA片段和质粒的酶切、回收及连接反应 | 第41-42页 |
2.7 质粒DNA的转化 | 第42-43页 |
2.8 突变体及其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43-45页 |
2.9 生物学表型检测 | 第45-46页 |
2.10 分子生物学表型检测 | 第46-5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68页 |
3.1 目的基因的查找和比对 | 第51页 |
3.2 携带卡那霉素抗性标记的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51-55页 |
3.3 impG缺失对PccS1的致病性有显著影响 | 第55-58页 |
3.4 ΔimpG生物学特性的检测结果 | 第58-68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68-70页 |
第二章 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中同源hcp和vgrG功能的研究 | 第70-8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1-73页 |
1.1 本研究所用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71-73页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73页 |
1.3 抗生素及其使用浓度 | 第73页 |
1.4 培养基 | 第73页 |
2 试验方法 | 第73-74页 |
2.1 菌株培养环境和保存 | 第73-74页 |
2.2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74页 |
2.3 质粒的提取 | 第74页 |
2.4 细菌RNA的提取 | 第74页 |
2.5 DNA回收 | 第74页 |
2.6 DNA片段和质粒的酶切、回收及连接反应 | 第74页 |
2.7 质粒DNA的转化 | 第74页 |
2.8 突变体及其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74页 |
2.9 生物学表型检测 | 第7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4-79页 |
3.1 基因的查找与比对 | 第74-76页 |
3.2 突变体的构建与验证 | 第76-79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79-80页 |
全文总结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