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致病关键基因eda的功能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上篇 文献综述第12-21页
    第一章 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的概述第13-17页
        1 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第13-14页
            1.1 病原菌以及病害症状第13-14页
            1.2 病原菌的致病过程及条件第14页
            1.3 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和黑胫亚种对比简介第14页
        2 致病因子第14-15页
            2.1 胞外水解酶类第15页
            2.2 对寄主活性氧的抵御第15页
        3 致病因子的分泌第15页
        4 致病因子的调控第15-17页
    第二章 微生物(细菌)中的代谢途径第17-21页
        1 EMP途径(Embden-Meyeth of pathway)第17页
        2 HMP途径(hexose monophosphate pathway)第17页
        3 ED途径(Entner-Doudoroff pathway)第17-19页
        4 乙醛酸循环第19-20页
        5 胞内果胶代谢途径第20-21页
下篇 研究内容第21-65页
    第一章 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中zwf与eda关系分析第23-37页
        1 试验菌株材料第24-26页
            1.1 本研究所用菌株、质粒和引物第24-25页
            1.2 培养基及抗生素第25-26页
        2 试验方法第26-33页
            2.1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6-27页
            2.2 质粒的提取第27-28页
            2.3 PCR反应体系第28页
            2.4 DNA凝胶电泳第28页
            2.5 DNA酶切、连接第28页
            2.6 大肠杆菌热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第28-29页
            2.7 互补菌株以及空载体对照株的构建第29-30页
            2.8 细菌致病性的测定第30页
            2.9 细菌总RNA的提取及qRT-PCR检测第30-33页
            2.10 zwf和eda共转录PCR验证第3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3-36页
            3.1 互补菌株以及空载体对照株的构建第33-34页
            3.2 互补菌株的致病性第34-35页
            3.3 PccS1、△zwf(s)和△zwf(d)中zwf以及eda的表达量第35页
            3.4 zwf和eda共转录PCR验证第35-36页
        4 讨论第36-37页
    第二章 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中eda基因的功能分析第37-55页
        1 试验材料第38-41页
            1.1 本研究所用菌株、质粒和引物第38-40页
            1.2 培养基及抗生素第40-41页
        2 试验方法第41-46页
            2.1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1页
            2.2 质粒的提取第41页
            2.3 PCR反应体系第41页
            2.4 DNA凝胶电泳及DNA第41页
            2.5 DNA的酶切、连接第41页
            2.6 大肠杆菌热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第41页
            2.7 免疫共沉淀(Co-IP)筛选eda互作蛋白第41-43页
            2.8 免疫共沉淀(Co-IP)结果测序第43页
            2.9 酵母双杂一对一验证Eda的互作蛋白第43-44页
            2.10 eda相关基因的缺失突变体构建第44-45页
            2.11 敲除基因互补菌株及空载体对照株的构建第45-46页
            2.12 PccS1(edaf)菌株的构建第46页
            2.13 乙酸钠作为唯一碳源生长的测定第46页
            2.14 致病性测定第46页
            2.15 细菌总RNA的提取及qRT-PCR检测第4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6-53页
            3.1 eda相关基因的缺失突变体构建第46-47页
            3.2 eda相关基因突变株致病性检测第47-48页
            3.3 eda以及aceA,aceB和aceK突变影响了菌株对乙酸钠的利用第48-49页
            3.4 △eda突变体中IclR,aceK,aceA和aceB基因表达量第49页
            3.5 PccS1(edaflag)菌株验证第49-50页
            3.6 PccS1(edaflag)菌株western blot验证第50-51页
            3.7 Eda蛋白Co-IP结果western blot验证第51页
            3.8 Eda蛋白Co-IP测序结果第51页
            3.9 Eda蛋白Co-IP筛库结果酵母双杂验证第51-52页
            3.10 Aeda突变株在有氧无氧条件下致病性差别第52-53页
        4 讨论与结论第53-55页
    第三章 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中ED途径功能研究第55-65页
        1 试验材料第56-57页
            1.1 本研究所用菌株、质粒和引物第56页
            1.2 培养基及抗生素第56-57页
        2 试验方法第57-59页
            2.1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57页
            2.2 质粒的提取第57页
            2.3 PCR反应体系第57页
            2.4 DNA凝胶电泳及DNA第57页
            2.5 DNA的酶切、连接第57页
            2.6 大肠杆菌热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第57页
            2.7 △eda(eda~(Pba))菌株的构建第57页
            2.8 PccS1 (edd~(Pba))菌株的构建第57-58页
            2.9 Western blot验证第58页
            2.10 Edd-Eda组合酶活测定第58-59页
            2.11 致病性测定第5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9-63页
            3.1 △eda(eda~(Pba))载体酶切验证以及互补菌株验证第59页
            3.2 PccS1 (edd~(Pba))载体酶切验证以及互补菌株验证第59-60页
            3.3 互补菌株PccS1(edd~(Pba))western验证第60-61页
            3.4 Edd-Eda组合酶活测定第61-62页
            3.5 互补菌株致病性检测第62-63页
        4 讨论与结论第63-65页
全文总结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3-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肥料“宁盾”对药用植物根结线虫病防治及促生研究
下一篇: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中Ⅵ型分泌系统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