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基本建设经济论文--基本建设投资与经济效益论文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轨道交通PPP项目运营风险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17-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论文创新点第18页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1.5.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轨道交通PPP项目风险研究相关理论概述第20-30页
    2.1 PPP模式概述第20-22页
        2.1.1 PPP模式的概念第20-21页
        2.1.2 PPP模式的特征第21-22页
        2.1.3 PPP模式的优缺点第22页
    2.2 项目风险的概念和分类第22-23页
        2.2.1 项目风险的概念第22-23页
        2.2.2 项目风险的分类第23页
    2.3 轨道交通的概念和特点第23-24页
        2.3.1 轨道交通的概念第23页
        2.3.2 轨道交通的主要特点第23-24页
    2.4 社会网络分析法相关理论第24-28页
        2.4.1 社会网络分析相关概念第24-26页
        2.4.2 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特征第26-27页
        2.4.3 社会网络的表达形式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轨道交通PPP项目运营风险识别研究第30-40页
    3.1 轨道交通PPP项目运营风险特征第30-31页
    3.2 轨道交通PPP项目运营风险识别方法选择第31-33页
    3.3 轨道交通PPP项目运营风险识别第33-39页
        3.3.1 初步识别风险清单第33-34页
        3.3.2 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可靠性分析第34-36页
        3.3.3 最终风险清单确定第36-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轨道交通PPP项目运营风险模型构建第40-52页
    4.1 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轨道交通PPP项目运营风险的适用性分析第40-41页
    4.2 轨道交通PPP项目运营风险网络分析模型要素的确定第41-47页
        4.2.1 风险网络节点确定第41页
        4.2.2 风险网络关系确定第41-46页
        4.2.3 风险网络关系可视化第46-47页
    4.3 轨道交通PPP项目运营风险网络分析指标选取第47-50页
        4.3.1 风险网络整体分析指标第47-49页
        4.3.2 风险网络个体分析指标第49-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五章 实证研究--以W市地铁Y号线为例第52-65页
    5.1 W市地铁Y号线项目概况第52-54页
        5.1.1 项目介绍第52-53页
        5.1.2 项目运营状况第53页
        5.1.3 项目运营主要管控措施第53-54页
    5.2 W市地铁Y号线项目运营风险网络分析模型构建第54-56页
        5.2.1 风险网络节点确定第54页
        5.2.2 风险网络关系确定第54-55页
        5.2.3 风险网络关系可视化第55-56页
    5.3 W市地铁Y号线运营风险网络分析第56-61页
        5.3.1 风险网络整体分析第56-57页
        5.3.2 风险网络个体分析第57-61页
    5.4 缓解W市地铁Y号线项目整体运营风险验证与对策第61-63页
        5.4.1 缓解项目整体运营风险的验证第61-62页
        5.4.2 缓解项目整体运营风险的对策第62-63页
    5.5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6.1 研究结论第65-66页
    6.2 研究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致谢第69-70页
附录第70-77页
硕士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街道峡谷形式和表面材料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机制
下一篇: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小城镇用地布局研究--以旧城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