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马五1+2多期叠合型风化壳岩溶储层特征及分布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古岩溶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8-9页 |
1.2.2 岩溶储层勘探开发现状 | 第9-1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1-12页 |
第2章 区域地层及沉积概况 | 第12-20页 |
2.1 区域地理位置及构造特征 | 第12-13页 |
2.1.1 区域地理位置 | 第12页 |
2.1.2 构造特征 | 第12-13页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3-15页 |
2.3 区域沉积格局 | 第15-16页 |
2.4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16-20页 |
第3章 风化壳岩溶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 | 第20-36页 |
3.1 风化壳岩溶储层特征 | 第20-31页 |
3.1.1 岩石学特征 | 第20-24页 |
3.1.2 储层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24-29页 |
3.1.3 物性特征 | 第29-30页 |
3.1.4 储层电性特征 | 第30-31页 |
3.2 不同环境岩类储集能力对比 | 第31-32页 |
3.3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 第32-36页 |
第4章 风化壳岩溶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 第36-50页 |
4.1 白云化作用 | 第36-43页 |
4.2 膏化与去膏化作用 | 第43-44页 |
4.2.1 膏化作用 | 第43-44页 |
4.2.2 去膏化作用 | 第44页 |
4.3 胶结与充填作用 | 第44-48页 |
4.3.1 白云石胶结及充填作用 | 第44-47页 |
4.3.2 方解石胶结及充填作用 | 第47页 |
4.3.3 渗流粉砂充填作用 | 第47-48页 |
4.3.4 萤石充填作用 | 第48页 |
4.4 埋藏溶蚀作用 | 第48-50页 |
第5章 风化壳岩溶期次分析及古地貌恢复 | 第50-67页 |
5.1 早成岩期风化壳岩溶特征及识别标志 | 第50-55页 |
5.1.1 早成岩风化壳岩溶特征 | 第50-52页 |
5.1.2 早成岩期风化壳岩溶识别标志 | 第52-55页 |
5.2 晚成岩期风化壳岩溶特征及识别标志 | 第55-58页 |
5.2.1 晚成岩期风化壳岩溶的特征 | 第55-57页 |
5.2.2 晚成岩期风化壳岩溶的识别标志 | 第57-58页 |
5.3 古地貌恢复及特征 | 第58-67页 |
第6章 有利储层分布及预测 | 第67-84页 |
6.1 储层横向展布规律 | 第67-69页 |
6.2 储层参数平面展布特征 | 第69-76页 |
6.2.1 储层孔隙度平面展布特征 | 第69-72页 |
6.2.2 储能系数的平面分布特征 | 第72-76页 |
6.3 风化壳岩溶储层主要控制因素 | 第76-79页 |
6.4 有利区带预测 | 第79-84页 |
6.4.1 马五2~2有利储集区带划分 | 第80-81页 |
6.4.2 马五1~4有利储集区带划分 | 第81-82页 |
6.4.3 马五1~3有利储集区带划分 | 第82-84页 |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