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转动浮环轴承工作机理及设计理论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2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牙轮钻头轴承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0-20页 |
1.2.1 国内外牙轮钻头轴承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浮动套轴承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13-15页 |
1.2.3 牙轮钻头轴承新技术现状 | 第15-20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20-22页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2章 牙轮钻头滑动轴承失效机理分析 | 第22-28页 |
2.1 牙轮钻头轴承的失效类型 | 第22-24页 |
2.1.1 轴承的磨损失效 | 第22-23页 |
2.1.2 轴承表面塑性变形 | 第23页 |
2.1.3 轴承断裂失效 | 第23-24页 |
2.2 钻头滑动轴承失效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24-26页 |
2.2.1 牙轮钻头滑动轴承的磨损过程 | 第24页 |
2.2.2 滑动轴承失效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24-26页 |
2.3 牙轮钻头浮动套轴承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强制转动浮环轴承的基本原理和有限元分析 | 第28-51页 |
3.1 钻头轴承工况的特殊性 | 第28页 |
3.2 强制转动浮环轴承的基本原理 | 第28-32页 |
3.2.1 轴承结构及原理 | 第28-31页 |
3.2.2 性能特点 | 第31页 |
3.2.3 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 第31-32页 |
3.3 强制转动浮环轴承接触状态的计算分析 | 第32-39页 |
3.3.1 基本假设 | 第32-33页 |
3.3.2 轴承系统各部件的相互作用模型 | 第33-39页 |
3.4 强制转动浮环轴承工作状态的动态模拟计算 | 第39-50页 |
3.4.1 浮环轴承结构参数 | 第39-40页 |
3.4.2 基本假设及模型建立 | 第40-41页 |
3.4.3 定义材料属性 | 第41页 |
3.4.4 单元选择及划分网格 | 第41-42页 |
3.4.5 定义分析步和接触关系 | 第42-43页 |
3.4.6 确定模型约束关系 | 第43页 |
3.4.7 浮环轴承动态仿真结果分析 | 第43-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强制转动浮环轴承工作机理研究 | 第51-75页 |
4.1 强制转动浮环轴承接触力学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2页 |
4.1.1 外载荷的影响 | 第51页 |
4.1.2 配合间隙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 各参数对扭矩的影响 | 第52-56页 |
4.2.1 内外间隙比 | 第52-54页 |
4.2.2 钻压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3 浮环厚度 | 第55-56页 |
4.3 实心圆柱滚子接触力学研究 | 第56-57页 |
4.4 空心圆柱滚子接触理论分析 | 第57-59页 |
4.5 滚子运动平衡分析 | 第59-60页 |
4.6 滚子结构参数对滚子推力矩产生的影响 | 第60-69页 |
4.6.1 滚子半径对滚子推动力矩的影响 | 第60-64页 |
4.6.2 滚子长度对滚子推动力矩的影响 | 第64-65页 |
4.6.3 滚子空心度对滚子推动力矩的影响 | 第65-69页 |
4.7 不同空心度的滚子接触力学研究 | 第69-74页 |
4.7.1 滚子上的最大mises | 第69-71页 |
4.7.2 内孔拉应力 | 第71-73页 |
4.7.3 不同滚子空心度下牙轮接触应力分析 | 第73-7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强制转动浮环轴承设计理论研究 | 第75-102页 |
5.1 强制转动浮环轴承设计的技术路线 | 第75-76页 |
5.2 强制转动浮环中滚子个数的确定方法 | 第76-78页 |
5.2.1 各参数对浮环接触范围的影响 | 第76-78页 |
5.3 强制转动浮环轴承机械参数的确定方法 | 第78-85页 |
5.3.1 滚子受载最小位置的确定 | 第78-82页 |
5.3.2 强制转动浮环轴承许用钻压范围的确定 | 第82-85页 |
5.4 滚子相应结构参数的确定 | 第85-101页 |
5.4.1 滚子半径尺寸偏差的确定 | 第85-93页 |
5.4.2 滚子空心度的确定 | 第93-99页 |
5.4.3 滚子长度的确定 | 第99-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02-103页 |
6.1 结论 | 第102页 |
6.2 建议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