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扎9井区N21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8-10页 |
1.3 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2页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4页 |
第2章 工区概况 | 第14-16页 |
2.1 工区位置 | 第14页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4-15页 |
2.3 区域沉积特征 | 第15-16页 |
第3章 地层格架 | 第16-22页 |
3.1 地层特征 | 第16-17页 |
3.2 砂层组划分 | 第17页 |
3.3 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17-22页 |
3.3.1 建立标准剖面 | 第17页 |
3.3.2 建立小层对比网络 | 第17-18页 |
3.3.3 小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 | 第18-19页 |
3.3.4 小层划分结果 | 第19-20页 |
3.3.5 储层、隔层、夹层对比 | 第20-22页 |
第4章 沉积相特征 | 第22-34页 |
4.1 沉积相识别标志 | 第22-25页 |
4.1.1 岩石学标志 | 第22-23页 |
4.1.2 沉积构造标志 | 第23-24页 |
4.1.3 测井曲线标志 | 第24-25页 |
4.2 沉积相划分方案及特征 | 第25-29页 |
4.3 沉积相纵向、横向划分与对比 | 第29-30页 |
4.4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0-33页 |
4.5 沉积相模式 | 第33-34页 |
第5章 储层内部构型分析 | 第34-40页 |
5.1 界面分级 | 第34-36页 |
5.2 构型单元类型及其接触关系 | 第36-40页 |
5.2.1 构型单元基本类型 | 第36页 |
5.2.2 构型单元接触关系 | 第36-40页 |
第6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40-56页 |
6.1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研究 | 第40-51页 |
6.1.1 小层内的沉积构造 | 第40-41页 |
6.1.2 小层内渗透率韵律性 | 第41-42页 |
6.1.3 夹层分布特征 | 第42-45页 |
6.1.4 层内非均质性参数变化特征 | 第45-50页 |
6.1.5 小层非均质性评价 | 第50-51页 |
6.2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 第51-56页 |
6.2.1 隔层厚度 | 第52页 |
6.2.2 层间非均质性参数变化特征 | 第52-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