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研究创新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主要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青年农民工 | 第17页 |
2.1.2 成人教育 | 第17-18页 |
2.1.3 教育满意度 | 第18页 |
2.2 主要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8-19页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东莞青年农民工成人教育满意度研究的背景分析 | 第20-26页 |
3.1 青年农民工的总体状况 | 第20-22页 |
3.1.1 青年农民工的基本概况 | 第20-21页 |
3.1.2 青年农民工的特征 | 第21页 |
3.1.3 青年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状况 | 第21-22页 |
3.2 从农民工市民化的角度看青年农民工成人教育的满意度 | 第22-24页 |
3.2.1 青年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 第22页 |
3.2.2 青年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 | 第22-23页 |
3.2.3 青年农民工市民化的能力 | 第23页 |
3.2.4 青年农民工市民化催化成人教育满意度的提高 | 第23-24页 |
3.3 从青年农民工的素质现状看青年农民工的成人教育的满意度 | 第24-26页 |
3.3.1 青年农民工的知识与技能素质欠缺 | 第24页 |
3.3.2 青年农民工的心理素质缺失 | 第24-25页 |
3.3.3 青年农民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欠缺 | 第25-26页 |
第四章 东莞青年农民工成人教育满意度的调查 | 第26-32页 |
4.1 关于东莞青年农民工成人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说明 | 第26-27页 |
4.1.1 东莞青年农民工成人教育基本现状分析 | 第26-27页 |
4.2 影响东莞青年农民工成人教育满意度的个人背景因素分析 | 第27-28页 |
4.2.1 专业 | 第27-28页 |
4.2.2 性别 | 第28页 |
4.3 影响青年农民工成人教育满意度的教育机构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4.3.1 从课程教学、师生关系方面的因素分析 | 第29页 |
4.3.2 从学校管理、学习环境方面的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4.4 影响东莞青年农民工成人教育满意度的制度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4.4.1 从成人教育的社会性方面的因素分析 | 第30页 |
4.4.2 从成人教育的非正规性方面的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第五章 东莞青年农民工成人教育满意度不高的原因 | 第32-37页 |
5.1 青年农民工自身方面的原因 | 第32-33页 |
5.2 成人教育机构方面的原因 | 第33-35页 |
5.2.1 课程教学 | 第33-34页 |
5.2.2 师生关系和教师指导 | 第34-35页 |
5.3 制度建设方面的原因 | 第35-37页 |
5.3.1 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 | 第35页 |
5.3.2 有关青年农民工的政策导向不明确 | 第35-36页 |
5.3.3 缺乏监督保障机制 | 第36-37页 |
第六章 东莞市青年农民工成人教育满意度提高的策略 | 第37-41页 |
6.1 加大激励农民工参与成人教育的力度 | 第37页 |
6.1.1 加大宣传力度改变青年农民工的错误认知 | 第37页 |
6.1.2 激发青年农民工参与成人教育的热情 | 第37页 |
6.2 加强成人教育机构建设 | 第37-39页 |
6.2.1 改革课程教学 | 第37-38页 |
6.2.2 加强教师指导与沟通 | 第38-39页 |
6.3 完善东莞市农民工成人教育制度建设 | 第39-41页 |
6.3.1 建立健全成人教育培训机制 | 第39-40页 |
6.3.2 加大成人教育监督力度 | 第40-4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7.1 结论 | 第41-42页 |
7.2 展望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附录A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