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问题提出 | 第7-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假设 | 第10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 ·寄宿制学生 | 第10-11页 |
| ·心理健康 | 第11-12页 |
| ·外显自尊 | 第12-13页 |
| ·内隐自尊 | 第13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 ·对寄宿制和心理健康的研究 | 第13-14页 |
| ·对自尊的研究 | 第14-17页 |
| ·自尊和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 | 第17-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 ·对寄宿制的研究 | 第18-19页 |
| ·对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 第19-20页 |
| ·对自尊的研究 | 第20-22页 |
| ·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第22-23页 |
| ·已有研究的启示 | 第23-24页 |
| ·研究对象代表性有限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偏理论化 | 第23-24页 |
| ·研究方法不够丰富 | 第24页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4-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 ·文献法 | 第24页 |
| ·问卷法 | 第24-25页 |
| ·实验法 | 第25-26页 |
| ·研究工具 | 第26-28页 |
| ·技术路线 | 第28页 |
| ·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 ·研究假设 | 第29页 |
|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第29-38页 |
| ·实证研究一 | 第29-34页 |
| ·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 第29-31页 |
|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 ·研究工具 | 第29页 |
|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 ·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 第30页 |
| ·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年级、民族差异 | 第30-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页 |
| ·青少年生活事件情况研究 | 第31-32页 |
|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 ·研究工具 | 第31页 |
|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 ·寄宿制中学生青少年生活事件总体状况 | 第31-32页 |
| ·寄宿制中学生外显自尊情况研究 | 第32-33页 |
| ·研究对象 | 第32页 |
| ·研究工具 | 第32页 |
|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 ·寄宿制中学生外显自尊情况 | 第33页 |
| ·寄宿制中学生外显自尊、青少年生活事件、心理健康相关关系研究 | 第33-34页 |
| ·外显自尊、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 第33-34页 |
| ·实证研究二 | 第34-36页 |
| ·寄宿制中学生内隐自尊研究 | 第34-35页 |
|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 ·研究工具 | 第34页 |
| ·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 ·内隐自尊效应 | 第35页 |
| ·数据加工 | 第35页 |
|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独立性结构研究 | 第35-36页 |
| ·研究对象 | 第35-36页 |
| ·研究假设 | 第36页 |
| ·研究结果 | 第36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实证研究讨论 | 第38-42页 |
| ·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 第38页 |
| ·寄宿制中学生生活事件分析 | 第38-39页 |
| ·寄宿制中学生外显自尊情况分析 | 第39页 |
| ·寄宿制中学生外显自尊、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 第39-40页 |
| ·寄宿制中学生内隐自尊效应 | 第40-41页 |
| ·寄宿制中学生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独立性验证 | 第41-42页 |
| 第六章 实证研究结论 | 第42-43页 |
| 第七章 建议 | 第43-45页 |
| ·丰富寄宿生活 | 第43页 |
| ·维护和提高寄宿制中学生自尊水平 | 第43-44页 |
| ·扩宽中学生情感通道 | 第44页 |
| ·加大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 第44-45页 |
| 第八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附录 | 第49-55页 |
| 致谢 | 第55-57页 |
| 本人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