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认知理论的寓身进路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引言 | 第16-21页 |
第一章 情绪的概念及其与认知关系的历史溯源 | 第21-56页 |
·情绪涵义的界定 | 第21-30页 |
·情绪和情感的辨析 | 第21-24页 |
·情绪的多元内涵 | 第24-27页 |
·无意识情绪的归属问题 | 第27-30页 |
·情绪认知理论的萌芽 | 第30-37页 |
·情绪的心灵居所和信念起因 | 第30-33页 |
·人类情绪意向的评价基础 | 第33-37页 |
·情绪认知理论的衰落 | 第37-42页 |
·二元论框架下情绪的身体化 | 第37-40页 |
·情绪的生理研究趋向 | 第40-42页 |
·情绪认知理论的复兴 | 第42-56页 |
·情绪生理理论的还原倾向 | 第43-46页 |
·情绪生理理论的身-心因果关系错置 | 第46-51页 |
·情绪认知理论的现象学发展 | 第51-56页 |
第二章 情绪的“寓身认知”特质 | 第56-89页 |
·情绪对象的身心指向 | 第56-65页 |
·情绪意向的信念基础 | 第56-60页 |
·情绪意向的现象学特征 | 第60-62页 |
·情绪的寓身意向 | 第62-65页 |
·情绪的身心判断 | 第65-70页 |
·情绪的反思性判断基础 | 第65-67页 |
·情绪的寓身判断 | 第67-70页 |
·情绪的身心评价 | 第70-77页 |
·情绪的主观性评价起因 | 第70-73页 |
·情绪的寓身评价 | 第73-77页 |
·情绪的心理表征与身体感觉的互动 | 第77-89页 |
·情绪表征非模态解释的“离身”困境 | 第78-82页 |
·情绪表征的“寓身认知”机制的神经生理学解释 | 第82-85页 |
·情绪的身体表征和心理表征的双加工解释 | 第85-89页 |
第三章 情绪的认知规范 | 第89-127页 |
·情绪范畴的认知约束 | 第89-100页 |
·情绪范畴先验性的生物还原困境 | 第89-92页 |
·情绪的语言边界 | 第92-97页 |
·情绪范畴化的认知匹配 | 第97-100页 |
·情绪范式转换的认知基础 | 第100-106页 |
·情绪自然化的“心理发展”困境 | 第100-103页 |
·情绪研究的范式转换:自然化向社会化的转换 | 第103-106页 |
·情绪社会化的认知中介 | 第106-114页 |
·情绪表达的社会-文化约定 | 第106-111页 |
·社会-文化规则的内化 | 第111-114页 |
·情绪的自然化和社会化的认知综合 | 第114-127页 |
·情绪的自然化和社会化的矛盾 | 第114-117页 |
·情绪矛盾的“寓身认知”解决途径 | 第117-121页 |
·情绪的寓身互动的表征共享 | 第121-127页 |
第四章 情绪的认知建构 | 第127-157页 |
·情绪的认知归因实验的建构主义解释 | 第127-132页 |
·情绪生成的“情境”必要性 | 第127-129页 |
·情绪生成机制:情境-身体-认知的互动 | 第129-132页 |
·情绪和图式的循环 | 第132-140页 |
·情绪反应的图式同化 | 第132-136页 |
·图式结构的情绪嵌入 | 第136-138页 |
·图式结构的情绪异化 | 第138-140页 |
·情绪的认知再建构 | 第140-150页 |
·情绪的认知再解释 | 第141-143页 |
·情绪的“情境认知”重构 | 第143-146页 |
·情绪的记忆重组和记忆封闭 | 第146-150页 |
·认知发展的情绪随附 | 第150-157页 |
·情绪历史一致性的认知认同 | 第150-151页 |
·情绪发展的“认知平衡”解释 | 第151-157页 |
结语 | 第157-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72-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174-175页 |
承诺书 | 第17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