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6页 |
ABSTRACT | 第16-19页 |
导论 | 第19-55页 |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19-23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9-2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37页 |
(一) 城镇化推进模式的研究综述 | 第23-27页 |
(二) 政企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27-32页 |
(三) 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综述 | 第32-36页 |
(四) 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论 | 第36-37页 |
三、问题意识和研究假设 | 第37-39页 |
(一) 问题意识 | 第37-38页 |
(二) 研究假设 | 第38-39页 |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第39-4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39-44页 |
(二) 资料来源 | 第44-45页 |
五、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45-4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45-46页 |
(二) 论文结构 | 第46-49页 |
六、关键词的界定和样本概况 | 第49-53页 |
(一) 关键词的界定 | 第49-51页 |
(二) 样本概况 | 第51-53页 |
七、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第53-55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53-54页 |
(二) 研究不足 | 第54-55页 |
第一章 资源开发与利益主体的行为逻辑 | 第55-86页 |
·资源政策与政府的治理逻辑 | 第55-69页 |
·“有水快流”:能源短缺与政策激励 | 第56-58页 |
·“产权改革”:发展困境与制度变迁 | 第58-63页 |
·“以煤补农”:治理危机与理性选择 | 第63-69页 |
·资源暴利与企业的发展逻辑 | 第69-74页 |
·资源暴利与寻租获利 | 第70-71页 |
·“企社冲突”与村企共建 | 第71-72页 |
·政府引导与企业扶贫开发 | 第72-74页 |
·资源分配与弱者的共富逻辑 | 第74-82页 |
·资源开发与贫富分化 | 第74-77页 |
·产权制度缺陷与弱势群体被边缘化 | 第77-79页 |
·暴力抗争与民主合作:共富理念下弱势群体的行为反应 | 第79-82页 |
·小结 | 第82-86页 |
第二章 选企业家治镇:农民的集体行动 | 第86-116页 |
·资源、财富与贫困 | 第86-101页 |
·“因煤而兴”的富裕县 | 第87-92页 |
·“因煤暴富”的企业家 | 第92-97页 |
·“因煤而困”的农民 | 第97-101页 |
·选企业家治村:农民脱贫的行为逻辑 | 第101-108页 |
·劝企业家当政:村干部的共富期望 | 第102-105页 |
·选企业家治村:村民的共富逻辑 | 第105-108页 |
·选企业家治镇:民主效应的扩散与全镇农民的回应 | 第108-113页 |
·“企业家当政”的扩散效应 | 第108-111页 |
·改变贫困与共同富裕:农民选企业家治镇的动因 | 第111-113页 |
·小结 | 第113-116页 |
第三章 引企业进镇:县乡政府的治理逻辑 | 第116-143页 |
·以情引资:利益驱动下乡镇官员的行为逻辑 | 第116-124页 |
·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资本 | 第117-119页 |
·民营企业家的乡土情结 | 第119-121页 |
·“以煤补农”的政策机遇 | 第121-123页 |
·以情引资与劝“企”回乡:乡镇官员的行为逻辑 | 第123-124页 |
·以权换资:财政短缺背景下乡镇政府的理性选择 | 第124-130页 |
·吃饭财政与乡镇政府的权力限度 | 第124-127页 |
·“引企进镇”破解乡镇发展困境 | 第127-128页 |
·共享权力与分享利益:乡镇政府的理性选择 | 第128-130页 |
·以权获利:压力型体制下县级政府的策略行政 | 第130-140页 |
·非均衡经济与“让企业扶贫” | 第131-133页 |
·政绩压力与“让企业参与” | 第133-135页 |
·发展困境与“让企业转型” | 第135-137页 |
·行政干预与以权获利:县级政府的策略行政 | 第137-140页 |
·小结 | 第140-143页 |
第四章 制造城镇:多元主体作用下的企业回应 | 第143-174页 |
·做慈善与公益:道德感召与承担社会责任 | 第143-152页 |
·做慈善:民主选举与道德感召的合力 | 第143-147页 |
·行公益:退耕还林与输血式扶贫 | 第147-149页 |
·社会责任负担与企业扶贫困惑 | 第149-152页 |
·建立农业公司:政策激励与企业的政治回应 | 第152-159页 |
·政府干预与企业的政治回应 | 第152-154页 |
·农业政策与企业的政治敏感性 | 第154-156页 |
·建立农业公司:多元主体需求与企业的回应 | 第156-159页 |
·再造“华西”:企业制造的“大同社会” | 第159-167页 |
·现代化小镇 | 第160-162页 |
·现代化农业 | 第162-166页 |
·现代化农民 | 第166-167页 |
·制造城镇:在市场逻辑和政治逻辑中寻找均衡 | 第167-172页 |
·企业的市场逻辑 | 第168-170页 |
·企业的政治逻辑 | 第170-171页 |
·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与均衡化选择 | 第171-172页 |
·小结 | 第172-174页 |
第五章 企业限度与政治关系重构 | 第174-198页 |
·企业限度:资金断链与企业家命运 | 第174-179页 |
·煤炭价格下滑与企业资金断链 | 第174-177页 |
·企业负债与重组 | 第177-178页 |
·企业家身陷囹囵 | 第178-179页 |
·企业造城的结果:“烂尾”城镇 | 第179-184页 |
·未建成的小镇 | 第179-181页 |
·未完成的农业项目 | 第181-182页 |
·重返贫困的农民 | 第182-184页 |
·企业“退出”与政治关系的重构 | 第184-190页 |
·企业困境与企社冲突 | 第185-186页 |
·企业“退出”与政府的治理危机 | 第186-188页 |
·企业困境与政企联盟的解体 | 第188-190页 |
·企业的限度:企业性质与企业造城的悖论与张力 | 第190-195页 |
·企业经营与企业造城的悖论 | 第190-191页 |
·企业家族式管理与企业造城的张力 | 第191-193页 |
·现代化企业文化与传统农村文化的张力 | 第193-195页 |
·小结 | 第195-19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98-207页 |
一、结论 | 第198-203页 |
(一) 产权制度缺陷是导致政治关系异化的主要因素 | 第198-200页 |
(二) 企业制造城镇无法实现“共同富裕” | 第200-202页 |
(三)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 第202-203页 |
二、讨论 | 第203-207页 |
(一) 在资源开发、利用和分配中如何界定各政治主体的职责? | 第203-204页 |
(二) 如何防止资源型欠发达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中断”? | 第204-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18-219页 |
致谢 | 第219-22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221-222页 |
承诺书 | 第222-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