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第13-15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3页 |
2.1.1 “三去一降一补” | 第20-21页 |
2.1.2 城投企业 | 第21-22页 |
2.1.3 重组整合 | 第22-23页 |
2.2 重组整合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1 企业并购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多元化战略理论 | 第24-26页 |
3 L市城投企业重组前的宏观环境及运营背景 | 第26-33页 |
3.1 重组前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 第26-27页 |
3.1.1 政策环境(Politics) | 第26页 |
3.1.2 经济环境(Economy) | 第26页 |
3.1.3 社会环境(Society) | 第26页 |
3.1.4 技术环境(Technology) | 第26-27页 |
3.2 被重组企业运营背景 | 第27-33页 |
3.2.1 原C公司概况 | 第27页 |
3.2.2 原G公司概况 | 第27-28页 |
3.2.3 两家公司重组前内外部态势SWOT分析 | 第28-33页 |
4 L市城投企业重组整合实施准备及方案设计 | 第33-37页 |
4.1 重组整合实施准备 | 第33-34页 |
4.1.1 L市政府调整原C公司高管 | 第33页 |
4.1.2 冻结非常规财务支出和人事调整 | 第33页 |
4.1.3 成立合并重组筹备领导小组 | 第33页 |
4.1.4 梳理重组前两家公司状况 | 第33页 |
4.1.5 制定重组整合实施方案 | 第33-34页 |
4.2 重组方式 | 第34页 |
4.2.1 合并 | 第34页 |
4.2.2 剥离 | 第34页 |
4.3 重组目标 | 第34-35页 |
4.3.1 总体目标:合并新设综合实力更强的J公司 | 第34页 |
4.3.2 具体目标: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 第34-35页 |
4.4 重组原则 | 第35页 |
4.4.1 政府主导原则 | 第35页 |
4.4.2 同业合并原则 | 第35页 |
4.4.3 依法合规原则 | 第35页 |
4.4.4 确保稳定原则 | 第35页 |
4.5 重组内容 | 第35-37页 |
4.5.1 产权重组 | 第35页 |
4.5.2 产业重组 | 第35-36页 |
4.5.3 组织机构重组 | 第36页 |
4.5.4 管理重组 | 第36-37页 |
5 L市城投企业重组整合方案的实施 | 第37-44页 |
5.1 股权和资产的重组整合 | 第37-39页 |
5.1.1 无偿划转股权 | 第37页 |
5.1.2 剥离行政职能 | 第37页 |
5.1.3 业务归集整合 | 第37-39页 |
5.1.4 全面清产核资 | 第39页 |
5.1.5 清退无效资产 | 第39页 |
5.2 组织机构的整合 | 第39-41页 |
5.2.1 整合“三会一层” | 第39页 |
5.2.2 整合职能部门 | 第39-41页 |
5.3 管理机制的整合 | 第41-42页 |
5.3.1 整合决策机制 | 第41页 |
5.3.2 财务、资产统一管理 | 第41页 |
5.3.3 整合管理制度和流程 | 第41-42页 |
5.4 人力资源的整合 | 第42-44页 |
5.4.1 “定责、定岗、定编、定薪” | 第42-43页 |
5.4.2 实行中层管理人员岗位竞聘 | 第43页 |
5.4.3 整合企业文化 | 第43页 |
5.4.4 整合外聘中介机构 | 第43-44页 |
6 基于“三去一降一补”目标的重组整合效应分析和实施经验 | 第44-54页 |
6.1 重组整合前后总体比较分析 | 第44-47页 |
6.1.1 生产要素比较 | 第44-45页 |
6.1.2 生产效率比较 | 第45页 |
6.1.3 收入盈利能力比较 | 第45-46页 |
6.1.4 偿债能力比较 | 第46-47页 |
6.1.5 市场地位比较 | 第47页 |
6.1.6 小结 | 第47页 |
6.2 去产能方面:投融资调控机制得到优化 | 第47-48页 |
6.2.1 产能优化配置激发创收能力 | 第47页 |
6.2.2 集团成员融资担保释放融资能力 | 第47-48页 |
6.3 去库存方面:存量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 第48页 |
6.3.1 同业资源集聚效应 | 第48页 |
6.3.2 跨行业资源互补效应 | 第48页 |
6.4 去杠杆方面:杠杆水平一定程度得到控制 | 第48-49页 |
6.4.1 直接融资方式拓宽 | 第48-49页 |
6.4.2 无效资产资本占用降低 | 第49页 |
6.4.3 子公司负债扩张行为得到管控 | 第49页 |
6.5 降成本方面:运营成本有效降低 | 第49-50页 |
6.5.1 资金成本降低 | 第49页 |
6.5.2 管理成本降低 | 第49-50页 |
6.5.3 主营业务成本降低 | 第50页 |
6.6 补短板方面:企业内部管理及产品、服务品质上的短板有效补足 | 第50-51页 |
6.6.1 完善法人治理 | 第50页 |
6.6.2 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 | 第50-51页 |
6.7 总体评价 | 第51-52页 |
6.8 L市城投企业重组整合战略实施经验 | 第52-54页 |
6.8.1 政府主导是城投企业成功实施重组整合的基本前提 | 第52页 |
6.8.2 政府主导下“小吃大”式的兼并模式使企业的改革转型更为彻底 | 第52页 |
6.8.3 人员稳定是城投企业重组整合最关键的目标 | 第52页 |
6.8.4 城投企业实施重组整合必须保证持续稳定的资金流动性 | 第52-53页 |
6.8.5 重组只是开始,整合才是重点 | 第53-54页 |
7 L市城投企业重组整合战略优化 | 第54-59页 |
7.1 对重组整合后J公司经营现状的内部能力价值链分析 | 第54-55页 |
7.1.1 项目建设是核心 | 第54页 |
7.1.2 项目筹资是关键环节 | 第54-55页 |
7.1.3 支持服务对供给质量和盈利能力有重要影响 | 第55页 |
7.1.4 人员和团队的融合影响价值链条的连贯性 | 第55页 |
7.2 发现的问题 | 第55-56页 |
7.2.1 不同业务板块融合程度较低对协同效应的制约 | 第55-56页 |
7.2.2 母公司高度集权管理对跨行业子公司差异化发展的制约 | 第56页 |
7.2.3 资产负债率处于较高水平 | 第56页 |
7.2.4 盈利能力依然偏弱 | 第56页 |
7.3 对J公司后续整合的优化建议 | 第56-59页 |
7.3.1 注重企业文化的重构与员工的融合 | 第56-57页 |
7.3.2 母公司的合理集权及对子公司的适度放权 | 第57页 |
7.3.3 建立更适应业务协同的项目管理和监督考核机制 | 第57页 |
7.3.4 项目建设引入社会资本 | 第57-58页 |
7.3.5 全流程管理,做好整合后评价及修正 | 第58页 |
7.3.6 做好C公司和G公司旧壳存续期满后的过渡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