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热胁迫 | 第13-14页 |
·微生物的耐热机制 | 第14-20页 |
·微生物细胞水平的抗逆机制 | 第14-18页 |
·微生物群体水平的抗逆机制 | 第18-20页 |
·人工耐热体系的构建 | 第20-21页 |
·人工诱变与适应性进化 | 第20-21页 |
·基于合成生物学的微生物耐热性改造 | 第21页 |
·耐热微生物的应用前景及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技术框架 | 第23-24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7页 |
·材料 | 第24-28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24页 |
·培养基 | 第24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24-27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方法 | 第28-37页 |
·菌体培养方法 | 第28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28页 |
·质粒提取 | 第28-29页 |
·PCR | 第29-30页 |
·3A-Assembly 及酶切体系与连接体系 | 第30-31页 |
·酶切产物与 PCR 产物回收 | 第31-32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热激法转化 | 第32-33页 |
·菌落 PCR 筛选阳性克隆 | 第33-34页 |
·标准元件的制作 | 第34页 |
·SDS-PAGE 凝胶电泳 | 第34-35页 |
·大肠杆菌恒定高温培养 | 第35页 |
·大肠杆菌的点滴平板实验 | 第35页 |
·大肠杆菌的活性检测(CCK 法) | 第35-36页 |
·荧光显微镜检测方法 | 第36页 |
·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强度方法 | 第36页 |
·赖氨酸高温发酵(Biolector) | 第36-37页 |
第3章 微生物耐热系统的构建—定制梯级耐热 | 第37-53页 |
引言 | 第37页 |
·耐热元件(HSPs)的挖掘 | 第37-40页 |
·耐热元件的挖掘与功能分析 | 第37-38页 |
·耐热元件的标准化 | 第38-40页 |
·调控元件(RNA 温度计)的设计与表征 | 第40-47页 |
·RNA 温度计的构建策略 | 第41-42页 |
·RNA 温度计的人工合成及表征体系构建 | 第42-44页 |
·RNA 温度计功能验证 | 第44-47页 |
·定制微生物梯级耐热系统 | 第47-51页 |
·梯级耐热系统的构建策略 | 第47-48页 |
·梯级耐热系统的组装与转化 | 第48-49页 |
·梯级耐热系统的耐热性表征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群体数量调控系统—利他程序性死亡 | 第53-69页 |
引言 | 第53-54页 |
·密度敏感型群体数量调控系统 | 第54-62页 |
·密度敏感型群体数量调控系统的设计与构建策略 | 第54-55页 |
·数量调控系统功能模块的组装集成 | 第55-59页 |
·密度敏感型群体数量调控系统的表征 | 第59-62页 |
·温敏型群体数量调控系统 | 第62-68页 |
·温度与细胞密度敏感型与门开关的设计 | 第62页 |
·温敏型群体数量调控系统的组装与构建策略 | 第62-64页 |
·温敏型群体数量调控系统的表征与数学模拟 | 第64-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微生物智能热调控引擎—多层面协同耐热与应用 | 第69-75页 |
·微生物智能热调控引擎的设计与工作原理 | 第69-70页 |
·微生物智能热调控引擎的多层面协同耐热 | 第70-72页 |
·微生物智能热调控引擎的组装集成 | 第70-71页 |
·微生物智能热调控引擎的多层面耐热表征 | 第71-72页 |
·微生物智能热调控引擎应用于高温发酵 | 第72-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创新点 | 第76页 |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