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看中国的对外交往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前言 | 第7-11页 |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8-10页 |
| 三、 论文创新点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 第11-17页 |
| 第一节 丝绸之路概念 | 第11-13页 |
| 一、 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 | 第11-12页 |
| 二、 丝绸之路概念的发展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 第13-17页 |
| 一、 早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 第13-15页 |
| (一)先秦 | 第13-14页 |
| (二)汉朝 | 第14-15页 |
| 二、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 | 第15-17页 |
| (一)陆路交通中断 | 第15页 |
| (二)统治者重视商业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宋代海上贸易制度及政策 | 第17-24页 |
| 第一节 朝贡贸易 | 第17-18页 |
| 一、 外交机构 | 第17页 |
| 二、 朝贡外交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市舶司制度 | 第18-20页 |
| 一、 市舶司设置 | 第18-19页 |
| 二、 市舶司职责 | 第19-20页 |
| 第三节 招徕外商政策 | 第20-22页 |
| 一、 鼓励通商 | 第20-21页 |
| 二、 政策优惠 | 第21-22页 |
| 第四节 设立外商生活区一一蕃坊 | 第22-24页 |
| 一、 蕃坊设置 | 第22页 |
| 二、 蕃坊运行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概况 | 第24-34页 |
| 第一节 宋代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 第24-28页 |
| 一、 两广 | 第24-25页 |
| (一)广州 | 第24-25页 |
| (二)钦州 | 第25页 |
| 二、 两浙 | 第25-27页 |
| (一)临安(今浙江杭州) | 第26页 |
| (二)扬州 | 第26页 |
| (三)明州(今浙江宁波) | 第26-27页 |
| 三、 福建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造船及航海技术进步对海外贸易的促进 | 第28-30页 |
| 一、 造船技术 | 第28-29页 |
| (一)造船业发达 | 第28页 |
| (二)船型多样 | 第28-29页 |
| 二、 航海技术 | 第29-30页 |
| (一)利用风侯判断航海情况 | 第29-30页 |
| (二)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 第30页 |
| 第三节 宋代海上贸易往来国家 | 第30-34页 |
| 一、 与东南亚国家的海上交往 | 第31-32页 |
| (一)越南 | 第31页 |
| (二)印度尼西亚 | 第31-32页 |
| 二、 与南亚印度的交往 | 第32-33页 |
| 三、 与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战略 | 第34-48页 |
| 第一节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特点 | 第34-37页 |
| 一、 以经济发展为重要考量 | 第34-35页 |
| 二、 沿线各国民间往来频繁 | 第35-37页 |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 第37-40页 |
| 一、 国内背景 | 第37-39页 |
| 二、 国际背景 | 第39-40页 |
| 第三节 国际社会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基本态度 | 第40-48页 |
| 一、 俄罗斯与中亚 | 第40-42页 |
| (一)俄罗斯 | 第40-41页 |
| (二)中亚 | 第41-42页 |
| 二、 东南亚与南亚 | 第42-44页 |
| (一)东南亚 | 第42页 |
| (二)南亚 | 第42-44页 |
| 三、 中东 | 第44-45页 |
| 四、 欧洲 | 第45-46页 |
| 五、 南太平洋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附件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