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中国道路的探寻与个体自由的确证--李泽厚伦理思想的一种解读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前言:李泽厚的思想尚值得解读第9-17页
 一、论文写作目的第9-12页
 二、论文写作方法第12-13页
 三、论文写作内容第13-17页
第一章 “中国的自由主义”第17-69页
 第一节 中国道路面临的问题第17-24页
  一、专制传统与人性解放第18-20页
  二、中国模式与普世价值第20-24页
 第二节“中间偏左”的道路第24-38页
  一、思想源头与提出背景第25-27页
  二、核心内容与简要评判第27-38页
 第三节 伦理思想与哲学立场第38-69页
  一、道德二分与情感本体第38-43页
  二、哲学转型与哲学峰巅第43-69页
第二章 社会公德与个体权利第69-99页
 第一节 公德私德的思想源流第69-80页
  一、康有为提“公德”倡“大同”第70-72页
  二、梁启超“道德启蒙思想”深究第72-76页
  三、李泽厚对“康梁路线”的推进第76-80页
 第二节 民主法治与公民权利第80-88页
  一、中国法治微思考第80-83页
  二、“权利优先于善”第83-88页
 第三节 公德构建与儒法互用第88-99页
  一、“和谐高于正义”第89-91页
  二、“新一轮儒法互用”第91-94页
  三、“平等”与“共享”第94-99页
第三章 情感本体与个体自由第99-161页
 第一节 天地境界:“以美育代宗教”第99-119页
  一、重建古典: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第100-107页
  二、另起炉灶:反对“道德形而上学”第107-113页
  三、文化自信:精神转向时代的价值第113-119页
 第二节 自由享受:“新的天人合一”第119-144页
  一、“天人合一”思想总评判第119-124页
  二、主体性与“人的自然化”第124-135页
  三、“万物一体”的自由境界第135-144页
 第三节 自由个体:“个体生命模型”第144-161页
  一、意义意志:Viktor E. Flankl的“意义治疗法”第146-149页
  二、整全意义:傅伟勋的“‘生命十大层面及其价值取向’模型”第149-154页
  三、历史维度: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第154-161页
结语:李泽厚的新内圣外王之道第161-163页
分类参考资料第163-17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73-174页
后记第174-17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道的力量:中国红十字会救援江浙战争研究
下一篇:流动儿童外显/内隐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