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2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 (一)院校合并与生存危机 | 第10页 | 
| (二)校园置换与沈师模式 | 第10-11页 | 
| (三)学校更名与沈师卓越 | 第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三、核心概念释义 | 第12-16页 | 
| (一)内涵发展 | 第12-14页 | 
| (二)教育叙事 | 第14页 | 
| (三)大学叙事 | 第14-16页 | 
| 四、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20页 |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计划的羁绊与大学的挣脱 | 第22-29页 | 
| 一、看计划的脸办学科与专业 | 第22-24页 | 
| (一)专业申报与审批 | 第22-23页 | 
| (二) 学科申报与审批 | 第23-24页 | 
| 二、无忧的人才培养 | 第24-25页 | 
| (一)包分配那些事 | 第24-25页 | 
| (二)工厂式的培养流程 | 第25页 | 
| 三、高等教育法与无奈的自主 | 第25-27页 | 
| (一)高等教育法之后 | 第26-27页 | 
| (二)写在法典里的自主与大学的变通 | 第27页 | 
| 四、曾经的存在——世纪初沈阳师范大学的学科与专业 | 第27-28页 | 
| 小结:行业主义取向下的大学学科专业的省思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超越庸常——走向学科与专业的顶层设计 | 第29-42页 | 
| 一、“2002——2010规划”台前幕后的故事 | 第29-32页 | 
| (一)规划的宏观思路 | 第29-30页 | 
| (二)规划中学科与专业的设计 | 第30-32页 | 
| 二、牵手第五届科协大会 | 第32-34页 | 
| (一)打开学科发展紧闭的窗 | 第32-33页 | 
| (二)不仅仅作为会场 | 第33-34页 | 
| 三、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 第34-36页 | 
| (一)迎评的日日夜夜 | 第34-35页 | 
| (二)“第一届”本科教学工作会议 | 第35-36页 | 
| (三)良好的无奈与特殊收获 | 第36页 | 
| 四、学科之痛与学科之欲 | 第36-40页 | 
| (一)世纪之初的冲击 | 第37页 | 
| (二)再次出发 | 第37-38页 | 
| (三)规则的“牺牲品” | 第38-40页 | 
| 小结:后发创生型大学的学科专业之愿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回归本真的大学——以人为本 关怀发展 | 第42-49页 | 
|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 | 第42-43页 | 
| 二、学分制的实施 | 第43-44页 | 
| 三、课程系数与课程超市 | 第44-45页 | 
| 四、评教的故事 | 第45-46页 | 
| 五、一本B段不再是事 | 第46-47页 | 
| 六、学生做助理 | 第47-48页 | 
| 小结:进步主义大学学科专业之为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追求卓越——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升级与改造 | 第49-55页 | 
| 一、标志性学科与专业目标的确定 | 第49-50页 | 
| 二、特色专业 | 第50-51页 | 
| 三、专业升级版 | 第51-52页 | 
| 四、学生自主选专业 | 第52-53页 | 
| 五、特色学科 | 第53-54页 | 
| 六、游走于一级与二级之间 | 第54页 | 
| 小结:学科与专业的互动与统整——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大学内涵发展的反思与前瞻 | 第55-68页 | 
| 一、专业是什么? | 第56-59页 | 
| (一)专业即“X饭碗” | 第56-57页 | 
| (二)专业即就业资本 | 第57-58页 | 
| (三)专业即“人才的预生产平台” | 第58-59页 | 
| 二、学科是什么? | 第59-62页 | 
| (一)学科作为知识的象征 | 第59-60页 | 
| (二)学科作为专业的支撑 | 第60-61页 | 
| (三)学科即“知识集约与专业统整” | 第61-62页 | 
| 三、大学是什么? | 第62-67页 | 
| (一)大学即学习共同体 | 第63-65页 | 
| (二)大学即关心共同体 | 第65-66页 | 
| (三)大学即创新共同体 | 第66-67页 | 
| 小结:分类办学背景下的学科专业之走向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