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驾驶室及车身论文--驾驶室及车身的附件论文

汽车尾气余热脉动热水供暖系统设计与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6页
   ·汽车余热利用技术发展现状第16-17页
     ·余热制冷技术第16页
     ·半导体温差发电技术第16页
     ·余热制氢技术第16页
     ·涡轮蒸汽机技术第16-17页
   ·车内供暖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7-20页
     ·中小型汽车余热供暖技术研究现状第17-18页
     ·大型客车供暖技术发展现状第18-20页
     ·内燃机尾气余热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第20页
   ·换热器中换热介质分布均匀性的研究进展及评价方法第20-23页
     ·换热介质不均匀分布对换热器的影响第20-21页
     ·换热器中换热介质分布均匀性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换热介质分配不均匀性的评价方法第22-23页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脉动供暖余热回收系统设计第24-38页
   ·电热脉动循环供暖系统第24-25页
   ·尾气余热脉动热水供暖系统第25-26页
   ·对流传热理论计算基础第26-29页
     ·热传递的基本方式第27页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述第27-28页
     ·管槽内湍流强制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第28-29页
   ·系统主要参数设计第29-37页
     ·换热器的分类及选型第29-32页
     ·换热器基本参数设计第32-35页
     ·余热回收系统三维模型建立第35-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及换热量偏移理论基础第38-49页
   ·管道流动阻力及能量损失第38-40页
     ·沿程损失和局部损失第38页
     ·层流与湍流流动第38-39页
     ·三通管道流动的压力损失系数第39-40页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基础第40-46页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第40-41页
     ·计算流体力学求解思路第41-43页
     ·湍流模型以及对其验证第43-46页
   ·换热量偏移理论第46-48页
     ·换热条件的设定第46页
     ·换热量偏移理论模型第46-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排气三通管道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及分析第49-61页
   ·三通管道模型结构与边界条件第49-51页
     ·三通管道模型结构及计算指标第49-50页
     ·模型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第50-51页
   ·三通管道分散流流动特性数值模拟与分析第51-56页
     ·总管入.速度对总压损失系数的影响第51-52页
     ·夹角 α_1对总压损失系数的影响第52-53页
     ·温度变化对总压损失系数的影响第53-54页
     ·流通截面比A_3/A_1的变化对总压损失系数的影响第54页
     ·q_3=0 时,流通截面A_3变化对K12的影响第54-55页
     ·q_3=0 时,夹角 α_1变化对K12的影响第55-56页
   ·三通管道汇合流流动特性数值模拟与分析第56-59页
     ·夹角 α_2对总压损失系数的影响第56-57页
     ·流通截面比A_3/A_1的变化对总压损失系数的影响第57-58页
     ·q_3=0 时,流通截面A_3变化对K_(21)的影响第58-59页
     ·q_3=0 时,夹角 α_2变化对K_(21)的影响第59页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优化第61-77页
   ·列管式换热器管程结构模型及边界条件第61-64页
     ·换热器几何结构模型及考核指标第61-62页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第62-64页
     ·正交数值模拟实验设计方案第64页
   ·管程结构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第64-69页
     ·不同管程结构的速度分布第65页
     ·模拟结果极差与方差分析第65-67页
     ·最优组合方案验证计算第67-68页
     ·特征尺寸对流动均匀性的影响第68-69页
     ·分程通道高度对流动均匀性的影响第69页
   ·换热器分程通道结构模型及理论计算第69-71页
   ·分程通道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第71-75页
     ·换热管内尾气速度、温度对流动均匀性的影响第71-72页
     ·单边角度对流动均匀性及能量损耗的影响第72-73页
     ·两边角度同时变化对流动均匀性及能量损耗的影响第73-74页
     ·通道结构变化对换热偏移的影响第74-75页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7-79页
   ·总结第77-78页
   ·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MT换挡过程的离合器控制的仿真研究
下一篇:汽车吸能盒抗撞性仿真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