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 | 第10-13页 |
|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的提出及发展情况 | 第10-13页 |
|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3页 |
|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的薄膜材料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材料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的结构设计 | 第17-18页 |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创新点 | 第19-20页 |
| 2 主要实验设备与测试仪器 | 第20-32页 |
| ·实验设备 | 第20-25页 |
| ·薄膜电池“原位”沉积系统 | 第20-23页 |
| ·台式粉末压片机 | 第23-24页 |
| ·恒温试验箱 | 第24-25页 |
| ·测试仪器 | 第25-32页 |
| ·电池评测系统 | 第25-27页 |
| ·电化学工作站 | 第27-28页 |
| ·X 射线衍射仪 | 第28页 |
| ·原子力显微镜 | 第28-29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9-32页 |
| 3 陶瓷靶材的制备及物性分析 | 第32-39页 |
| ·实验部分 | 第32-33页 |
| ·实验仪器和装置 | 第32-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 ·LiMn_2O_4陶瓷靶材 | 第33-36页 |
| ·Li_3PO_4陶瓷靶材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9页 |
| 4 薄膜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39-48页 |
| ·正极材料 LiMn_2O_4薄膜的制备及研究 | 第39-40页 |
| ·正极材料 LiMn_2O_4薄膜的制备 | 第39页 |
| ·正极材料 LiMn_2O_4薄膜的表面形貌 | 第39-40页 |
| ·负极材料 V_2O_5薄膜的制备及研究 | 第40-43页 |
| ·负极材料 V_2O_5薄膜的制备方法 | 第41-42页 |
| ·负极材料 V_2O_5薄膜的表面形貌 | 第42-43页 |
| ·无机固体电解质 LiPON 薄膜的制备及研究 | 第43-46页 |
| ·无机固体电解质 LiPON 薄膜的制备方法 | 第44页 |
| ·无机固体电解质 LiPON 薄膜的表面形貌 | 第44-45页 |
| ·无机固体电解质 LiPON 薄膜的电化学特性 | 第45-46页 |
| ·集电极钒(V)薄膜的制备及研究 | 第46-48页 |
| ·集电极 V 薄膜的制备方法 | 第46-47页 |
| ·集电极 V 薄膜的三维形貌 | 第47-48页 |
| 5 LiMn_2O_4薄膜的退火及应用研究 | 第48-54页 |
| ·前言 | 第48页 |
|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 ·薄膜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49-51页 |
|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6 大功率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4-61页 |
| ·前言 | 第54页 |
| ·实验部分 | 第54-56页 |
| ·单体薄膜电池的制备 | 第54-55页 |
| ·大功率薄膜电池的结构设计 | 第55-5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7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附录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