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审计质量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政府监管与审计质量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监管效果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文献述评 | 第15页 |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论文结构和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19-25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政府监管 | 第19页 |
·独立审计 | 第19页 |
·审计质量与监管效果 | 第19-20页 |
·政府监管审计质量的基础理论分析 | 第20-22页 |
·委托代理论 | 第20页 |
·公共利益理论及经济监管论 | 第20-21页 |
·公共物品与外部效应理论 | 第21页 |
·有限理性假设 | 第21-22页 |
·政府监管审计质量的必要性分析 | 第22-25页 |
·政府监管审计质量必要性分析:基于经济学角度 | 第22-23页 |
·政府监管审计质量必要性分析:基于社会学角度 | 第23页 |
·政府监管审计质量必要性分析:基于审计学角度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证监会监管与审计质量:监管有效性的理论框架 | 第25-32页 |
·证监会监管审计质量的发展演变 | 第25-26页 |
·初步确立阶段 | 第25页 |
·逐步加强阶段 | 第25页 |
·争取全面监管阶段 | 第25-26页 |
·证监会监管机制构成 | 第26-28页 |
·监管体系 | 第26-27页 |
·监管目标 | 第27页 |
·监管内容 | 第27页 |
·监管手段及方法 | 第27页 |
·监管职责 | 第27-28页 |
·证监会监管审计质量改进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28-30页 |
·审计制度—审计质量的保证机制 | 第28-29页 |
·行政处罚—审计质量的惩戒机制 | 第29页 |
·价值回报—审计质量的激励机制 | 第29-30页 |
·证监会监管审计质量有效性的理论框架 | 第30-32页 |
·证监会监管——以高审计质量为目标的机制安排 | 第30页 |
·监管有效性框架分析 | 第30-32页 |
第四章 证监会监管审计质量效果的统计分析 | 第32-41页 |
·监管措施实施与非标意见比率变化关系统计分析 | 第32-34页 |
·非标意见比率的变化趋势统计 | 第32-33页 |
·非标意见比率变化趋势与监管措施实施效果分析 | 第33-34页 |
·从出具非标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分析 | 第34页 |
·证监会监管审计质量的检查及惩罚结果统计分析 | 第34-37页 |
·处罚年度数量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处罚类型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处罚递延时间统计分析 | 第36页 |
·重复违规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证监会监管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7-39页 |
·重复监管、多头监管严重 | 第37-38页 |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8页 |
·处罚力度不够 | 第38-39页 |
·监管处罚不及时 | 第39页 |
·处罚威慑力不强 | 第39页 |
·监管效果初评 | 第39-41页 |
第五章 证监会监管审计质量效果的实证检验 | 第41-53页 |
·研究假设及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研究假设 | 第41-42页 |
·研究方法 | 第42页 |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 第42-44页 |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 第44-46页 |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6-49页 |
·描述性统计 | 第46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46-48页 |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8-49页 |
·稳健性测试 | 第49-51页 |
·不同研究时窗 | 第49-50页 |
·改变审计质量衡量方法 | 第50-51页 |
·对结论的几点解释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研究建议与研究局限 | 第53-55页 |
·监管有效性的优化建议 | 第53-54页 |
·完善监管法律法规,加强保证机制 | 第53页 |
·严格监督检查,强化惩戒机制 | 第53-54页 |
·构建完善证券市场,优化激励机制 | 第54页 |
·研究局限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