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 论题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 研究的三个阶段 | 第10-11页 |
(二) 相关的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三) 研究重点与不足 | 第12-13页 |
二、 论题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三、 论题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一)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第13页 |
(二) 实证研究法 | 第13-14页 |
(三) 文献分析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城镇化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16-26页 |
一、 城镇化的含义及重要性 | 第16-19页 |
(一) 城镇化的含义 | 第16-17页 |
(二) 城镇化的重要性 | 第17-19页 |
二、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及必要性 | 第19-24页 |
(一)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 第19-20页 |
(二)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20-23页 |
(三)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三、 城镇化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 第24-26页 |
(一)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城镇化推进的必要条件 | 第24-25页 |
(二) 城镇化是提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过程 | 第25页 |
(三) 城镇化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统一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城镇化过程对农民政治思想的影响 | 第26-32页 |
一、 城镇化推进过程对农民政治思想的积极影响 | 第26-28页 |
(一) 农民的思想意识有所增强 | 第26-27页 |
(二) 农民的人生观明显积极 | 第27页 |
(三) 农民的价值观有所向上 | 第27页 |
(四) 农民的生活方式开始科学化健康化 | 第27-28页 |
二、 城镇化推进过程对农民政治思想的消极影响 | 第28-32页 |
(一) 农民的理想信念有所淡化 | 第28页 |
(二) 农民的文明意识有所下降 | 第28-29页 |
(三) 农民的传统不良习惯更显强化 | 第29页 |
(四) 农民的精神生活相对显得更加贫乏 | 第29页 |
(五) 农民固有的恋土与离土的矛盾心理更加强烈 | 第29-30页 |
(六) 农民原有的自卑情结更加严重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问题及思想原因分析 | 第32-38页 |
一、 城镇化过程给农民带来的新问题 | 第32-35页 |
(一)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不平衡心态加剧 | 第32-33页 |
(二) 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农民身份认同危机显现 | 第33页 |
(三) 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农民生存压力巨大 | 第33-34页 |
(四) 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农民内心日渐焦灼 | 第34-35页 |
二、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问题的思想原因分析 | 第35-38页 |
(一) 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 第35页 |
(二) 农民自身文化水平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影响 | 第36页 |
(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影响 | 第36-37页 |
(五) 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38-48页 |
一、 建立健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 | 第38-40页 |
(一) 建立健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考核机制 | 第38-39页 |
(二) 优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管理机制 | 第39页 |
(三) 建立健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 | 第39-40页 |
二、 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农民教育体系 | 第40-41页 |
(一) 继续扩大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制度 | 第40页 |
(二) 逐步规范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制度 | 第40-41页 |
三、 强化城镇化政策宣传,提升农民思想政治意识 | 第41-46页 |
(一) 加强城镇化各项政策在农村的宣传,提升农民思想认识 | 第41页 |
(二) 开展多渠道、多样化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 第41-43页 |
(三) 加强农民思想的转变和自身能力的提升,适应城镇化发展 | 第43-46页 |
四、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切实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 | 第46-48页 |
(一) 以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切入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性作用 | 第46页 |
(二) 以党员干部群众作为闪亮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性作用 | 第46-47页 |
(三) 以一般群众教育作为着重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作用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件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