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湾古村文化景观更新研究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图表目录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是世界遗产保护的新趋势 | 第15页 |
·古村落的突出价值和面临问题需要新的发展视角 | 第15-16页 |
·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背景为古村落更新提供契机 | 第16页 |
·杨湾古村文化景观面临危机,亟需保护更新 | 第16-17页 |
·研究对象与概念诠释 | 第17-19页 |
·古村落 | 第17页 |
·村落文化景观 | 第17-18页 |
·更新 | 第18-19页 |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9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0-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23-36页 |
·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国外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 | 第23-24页 |
·国内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 | 第24-26页 |
·村落更新的理论研究 | 第26-29页 |
·国际更新理论的研究 | 第26-27页 |
·国内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27-29页 |
·村落更新的实践经验借鉴 | 第29-34页 |
·国外村落更新的实践经验 | 第29-32页 |
·国内村落更新的实践经验 | 第32-34页 |
·关于苏州杨湾古村落研究现状 | 第34-35页 |
·古村落文化景观更新的趋势与总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杨湾古村文化景观及价值分析 | 第36-75页 |
·杨湾古村所处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概述 | 第36页 |
·东山自然环境概述 | 第36页 |
·东山社会历史概述 | 第36页 |
·杨湾古村历史进程 | 第36-37页 |
·杨湾古村自然景观 | 第37-39页 |
·古村环境和选址 | 第37-39页 |
·古村人口要素 | 第39页 |
·古村生物要素 | 第39页 |
·杨湾古村物质文化景观 | 第39-60页 |
·古村的形态布局 | 第39-41页 |
·古村的产业 | 第41页 |
·古村的建筑物 | 第41-56页 |
·古村的道路 | 第56-59页 |
·古村的基础设施 | 第59-60页 |
·杨湾古村非物质文化景观 | 第60-72页 |
·古村的民俗 | 第60-65页 |
·古村的宗教文化 | 第65-67页 |
·古村的宗族文化 | 第67-68页 |
·古村的商帮文化 | 第68-69页 |
·古村的名人名彦 | 第69-70页 |
·古村的茶文化 | 第70-72页 |
·杨湾古村文化景观特征 | 第72-73页 |
·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交相呼应 | 第72页 |
·士商文化思想浸润村落空间意境 | 第72-73页 |
·时空交织的文化景观层次 | 第73页 |
·本章总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杨湾古村文化景观更新的形势与现状 | 第75-95页 |
·杨湾古村文化景观形成演变的主导因素发生剧变 | 第75-87页 |
·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当前变化 | 第75-78页 |
·风水理念的影响及其当前变化 | 第78-81页 |
·传统习俗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及其演变 | 第81-85页 |
·土地制度的影响及其当前变化 | 第85-86页 |
·交通方式变革的影响及其演变 | 第86-87页 |
·杨湾古村文化景观的存续难题 | 第87-93页 |
·景观更新异化 | 第87-90页 |
·功能更新不足 | 第90-91页 |
·更新主体缺失 | 第91页 |
·更新实施低效 | 第91-93页 |
·杨湾古村文化景观更新的动力 | 第93-94页 |
·需求是更新的内部动力 | 第93页 |
·激励是更新的外部推力 | 第93-94页 |
·总结 | 第94-95页 |
第五章 杨湾古村文化景观更新 | 第95-119页 |
·更新的目标和原则 | 第95-97页 |
·更新的目标 | 第95页 |
·更新的原则 | 第95-97页 |
·更新的依据 | 第97页 |
·更新的途径 | 第97-101页 |
·更新的主体 | 第97-99页 |
·更新的内容 | 第99-100页 |
·更新的途径探讨 | 第100-101页 |
·空间景观更新 | 第101-107页 |
·宏观层面——村落周边区域景观的更新 | 第101-102页 |
·中观层面——村落传统风貌的延续 | 第102-106页 |
·微观层面——建筑的整治和修复 | 第106-107页 |
·功能适应性更新 | 第107-112页 |
·建筑功能的置换 | 第107-109页 |
·公共空间的活化 | 第109-112页 |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更新 | 第112-114页 |
·杨湾古村非物质文化景观更新现状 | 第113-114页 |
·杨湾古村非物质文化景观更新的内容 | 第114页 |
·经济层面的更新 | 第114-116页 |
·内在的经济发展 | 第115页 |
·外在的旅游刺激 | 第115-116页 |
·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 | 第116页 |
·社会层面的更新 | 第116-118页 |
·完善古村落的土地流转制度 | 第116-117页 |
·明晰产权探索多元产权共存 | 第117页 |
·建立社区组织的管理体系 | 第117-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主要结论 | 第119-120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作者简历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