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新时期新型城镇化的政策 | 第14页 |
·苏北小城镇历史风貌消逝 | 第14-15页 |
·苏北小城镇迎来发展机遇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实践 | 第15-20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实践经验借鉴 | 第18-19页 |
·案例 | 第19-20页 |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24页 |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0-22页 |
·相关理论支撑 | 第22-2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6页 |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6-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下的历史风貌保护要点 | 第29-41页 |
·新型城镇化的要点解读 | 第29-30页 |
·内涵 | 第29页 |
·特征 | 第29-30页 |
·新型城镇下研究对象的拓展 | 第30-33页 |
·空间拓展 | 第30-31页 |
·时间拓展 | 第31-32页 |
·内容拓展 | 第32页 |
·拓展的必要性 | 第32-33页 |
·两者之发展与保护辩证关系 | 第33-34页 |
·保护是发展的基础 | 第33页 |
·发展是保护的延续 | 第33-34页 |
·不同背景下历史风貌保护区别 | 第34-36页 |
·保护对象从“特殊”到“普遍” | 第34-35页 |
·保护方法从“单一”到“复合” | 第35页 |
·产业支撑从“被动”到“互动” | 第35页 |
·基础设施从“滞后”到“超越” | 第35-36页 |
·参与主体从“系统”到“整体” | 第36页 |
·新型城镇化下历史风貌保护的基本问题 | 第36-39页 |
·绿野分隔—如何实现功能性与审美性相结合 | 第37页 |
·层级发展—如何实现空间肌理保护与差别发展 | 第37-38页 |
·产业转型—如何协调地域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 | 第38页 |
·风貌协调—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 第38页 |
·文化传承—如何推进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 第38-39页 |
·新型城镇化下历史风貌保护的当代价值 | 第39-40页 |
·景观审美价值 | 第39页 |
·宜居生活价值 | 第39页 |
·休闲经济价值 | 第39-40页 |
·文化社会价值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苏北小城镇历史风貌现状认知 | 第41-55页 |
·苏北小城镇概况 | 第41-43页 |
·苏北基本概况 | 第41页 |
·社会经济发展 | 第41-43页 |
·历史演变过程 | 第43页 |
·历史风貌的特征 | 第43-49页 |
·乡村空间肌理迥异 | 第44-46页 |
·建筑风貌独具特色 | 第46页 |
·文化风貌底蕴深厚 | 第46-48页 |
·与苏南的对比鲜明 | 第48-49页 |
·历史风貌的问题 | 第49-52页 |
·景观错杂生态破碎 | 第49-50页 |
·传统镇村肌理消逝 | 第50页 |
·特色资源趋于同化 | 第50-51页 |
·建筑风格崇洋异化 | 第51-52页 |
·传统文化消隐迷失 | 第52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4页 |
·政府政策实施欠统筹 | 第52页 |
·自然环境条件受制约 | 第52-53页 |
·经济产业传统缺创新 | 第53页 |
·社会文化融会未贯通 | 第53-54页 |
·规划体系程式少个性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适应新型城镇化的苏北小城镇历史风貌保护体系 | 第55-67页 |
·历史风貌保护原则 | 第55-56页 |
·生态性原则,尊重自然有机溶合 | 第55页 |
·整体性原则,视角开阔范围全面 | 第55页 |
·地域性原则,因地制宜注重特色 | 第55-56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尊重历史发展经济 | 第56页 |
·人本性原则,尊重民意共同参与 | 第56页 |
·历史风貌保护方法 | 第56-59页 |
·历史风貌要素剖析 | 第57-58页 |
·风貌要素梳理重构 | 第58-59页 |
·历史风貌保护对策 | 第59-64页 |
·基于地域特色的生态景观环境保护 | 第59-60页 |
·基于层级发展的空间肌理格局延续 | 第60-61页 |
·基于农业产业化的特色资源保护利用 | 第61-62页 |
·基于低碳生态的乡土建筑环境保护 | 第62-63页 |
·基于以人为本的民俗文化保护传承 | 第63-64页 |
·实施机制 | 第64-66页 |
·形成利益公平机制 | 第64页 |
·建立互动鼓励机制 | 第64-65页 |
·形成公众参与制度 | 第65页 |
·培养新型专业人才 | 第65页 |
·加强社会宣传力度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实例研究 | 第67-84页 |
·安丰古镇总体概述 | 第67-69页 |
·区位与历史 | 第67-68页 |
·发展现状 | 第68页 |
·文化遗迹 | 第68-69页 |
·历史风貌现状问题 | 第69-71页 |
·传统景观破碎不整 | 第69页 |
·空间肌理遭受破坏 | 第69-70页 |
·建筑风貌同质异化 | 第70-71页 |
·地域资源利用单一 | 第71页 |
·传统文化走向迷失 | 第71页 |
·风貌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71-73页 |
·风貌保护对象片面 | 第71-72页 |
·产业支撑作用忽视 | 第72页 |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第72页 |
·公众参与意识薄弱 | 第72-73页 |
·新型城镇化下历史风貌保护的方法 | 第73-74页 |
·历史风貌要素评价 | 第73-74页 |
·风貌要素梳理重构 | 第74页 |
·新型城镇化下历史风貌保护的对策 | 第74-81页 |
·构建镇村和谐自然环境 | 第74-75页 |
·形成镇村整体空间格局 | 第75-78页 |
·活化地域特色资源 | 第78-79页 |
·保持乡土建筑环境 | 第79-80页 |
·保护民俗文化风貌 | 第80-81页 |
·对策实施的预测分析 | 第81-82页 |
·成效预测 | 第81-82页 |
·问题预测 | 第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4-86页 |
·主要结论 | 第84页 |
·创新点 | 第84-85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作者简介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