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质片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软岩隧道大变形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4页 |
·软岩大变形机理研究 | 第9-10页 |
·软岩隧道支护理论及支护技术研究 | 第10-11页 |
·隧道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隧道施工监测技术及其成果应用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拟定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软质片岩隧道围岩大变形特性分析 | 第16-28页 |
·软质片岩的力学特性 | 第16-18页 |
·软质片岩岩性分析 | 第16-17页 |
·软质片岩的工程特性 | 第17页 |
·软质片岩的变形模式 | 第17-18页 |
·围岩大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23页 |
·围岩变形分级标准 | 第18-19页 |
·施工方法的影响 | 第19-20页 |
·地下水的影响 | 第20-21页 |
·岩层倾角的影响 | 第21-23页 |
·某隧道软质片岩变形特性 | 第23-27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支护结构设计 | 第24-25页 |
·围岩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 第25-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软质片岩蠕变本构模型研究 | 第28-36页 |
·概述 | 第28页 |
·软岩的流变特性 | 第28-30页 |
·岩石流变的基本概念 | 第28-29页 |
·软岩流变试验 | 第29-30页 |
·岩石蠕变本构模型 | 第30-34页 |
·岩石流变元件模型 | 第31-33页 |
·岩石非线性蠕变模型 | 第33-34页 |
·软质片岩蠕变本构模型研究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数值分析 | 第36-54页 |
·概述 | 第36页 |
·FLAC3D简介 | 第36-38页 |
·FLAC3D的特点 | 第36-37页 |
·FLAC3D用于大变形模拟的可行性 | 第37-38页 |
·软质片岩隧道模型的建立及其参数的确定 | 第38-39页 |
·软质片岩隧道围岩参数的确定 | 第38页 |
·软质片岩隧道建模 | 第38-39页 |
·开挖工况模拟 | 第39-49页 |
·隧道施工工况介绍 | 第39页 |
·数值分析结果分析 | 第39-49页 |
·隧道支护参数模拟 | 第49-53页 |
·超前支护效果模拟 | 第49-51页 |
·锚杆支护效果模拟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软岩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机制 | 第54-66页 |
·概述 | 第54页 |
·软岩隧道围岩-初期支护相互作用机理 | 第54-58页 |
·软岩隧道围岩变形特性分析 | 第54-55页 |
·软岩隧道围岩初期支护机制及支护理念 | 第55-57页 |
·软质片岩稳定控制技术 | 第57-58页 |
·某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 第58-65页 |
·监控量测项目介绍 | 第58-60页 |
·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 第60-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主要工作回顾 | 第66-67页 |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