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本课题的来源 | 第8页 |
·引言 | 第8页 |
·钢管混凝土拱桥在国外、国内的发展 | 第8-9页 |
·斜拉拱桥的特点 | 第9页 |
·斜拉钢管混凝土拱桥地震动的响应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 第10-12页 |
·钢管混凝土拱桥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桥梁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15-24页 |
·引言 | 第15页 |
·有限元方程 | 第15-17页 |
·质量系数 | 第17页 |
·比例粘滞阻尼 | 第17-18页 |
·动力特征 | 第18-22页 |
·振型叠加法 | 第19页 |
·逐步法 | 第19-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钢管混凝土斜拉拱桥的动力特征 | 第24-39页 |
·引言 | 第24页 |
·天子山桥基本资料 | 第24-25页 |
·模拟实桥的简化 | 第25页 |
·单元类型简介 | 第25-26页 |
·钢管混凝土拱肋的材料特性和几何特性 | 第26-27页 |
·各构件对应的有限单元 | 第27-28页 |
·天子山桥动力特征值 | 第28-33页 |
·天子山桥原参数模态 | 第28-32页 |
·天子山桥原参数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变化参数后的频率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拱肋的刚度增加 20%后的频率 | 第33页 |
·拱肋的横向联系由一字型改为 K 型 | 第33-36页 |
·拱肋的横向联系由一字型改为米字与 K 字型共同作用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地震波 | 第39-52页 |
·引言 | 第39页 |
·时频变换 | 第39-41页 |
·傅里叶连续变换 | 第39-40页 |
·傅里叶离散变换 | 第40-41页 |
·人工合成地震波 | 第41-43页 |
·初始人工合成波的合成 | 第41-42页 |
·强度包络函数 | 第42-43页 |
·随机相位差模型 | 第43-44页 |
·功率谱模型 | 第44-45页 |
·相干函数模型 | 第45-46页 |
·Abrhamason 模型 | 第45页 |
·屈铁军一王君杰一王前信(QWW)模型 | 第45页 |
·ArmenDerKiureghian 模型 | 第45-46页 |
·视波速 | 第46-47页 |
·人工拟合地震波 | 第47-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一致激励下地震反应 | 第52-67页 |
·引言 | 第52页 |
·地震波的输入 | 第52-62页 |
·斜拉索及纵向 EI-Centro 共同作用下的响应时程 | 第55-57页 |
·斜拉索及纵向 Taft 共同作用下的响应时程 | 第57-60页 |
·斜拉索及三维 EI-Centro 共同作用下的响应时程 | 第60-61页 |
·斜拉索及三维 Taft 共同作用下的响应时程 | 第61-62页 |
·无斜拉索作用下的时程响应 | 第62-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主要成果 | 第67页 |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