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3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2.1 内燃机电子控制技术 | 第10-11页 |
§1.2.2 内燃机的测控技术 | 第11页 |
§1.3 课题的任务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技术原理 | 第13-24页 |
§2.1 柴油机的总体结构 | 第13-14页 |
§2.2 柴油机性能试验 | 第14-17页 |
§2.2.1 柴油机性能特性 | 第14-15页 |
§2.2.2 柴油机试验台架 | 第15页 |
§2.2.3 负荷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4 控制回路的控制模式 | 第16-17页 |
§2.3 柴油机测控设备 | 第17-18页 |
§2.3.1 0301测控仪 | 第17-18页 |
§2.3.2 牛顿模块 | 第18页 |
§2.4 面向对象编程 | 第18-24页 |
§2.4.1 类和对象 | 第19页 |
§2.4.2 类的封装 | 第19-21页 |
§2.4.3 类的继承 | 第21页 |
§2.4.4 多态性 | 第21-22页 |
§2.4.5 面向对象设计的五个阶段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第24-29页 |
§3.1 总体设计方案 | 第24-25页 |
§3.2 现场测控子系统设计方案 | 第25-29页 |
§3.2.1 系统中的对象 | 第25-26页 |
§3.2.2 系统中的模块 | 第26-29页 |
第四章 现场测控子系统的详细设计 | 第29-63页 |
§4.1 系统的对象定义 | 第29-40页 |
§4.1.1 试验台架类 | 第29-30页 |
§4.1.2 通讯串口类 | 第30-31页 |
§4.1.3 测控设备类 | 第31-37页 |
§4.1.4 测点类 | 第37-39页 |
§4.1.5 发动机类 | 第39-40页 |
§4.2 试验场景的配置 | 第40-46页 |
§4.2.1 试验台架号配置 | 第40-41页 |
§4.2.2 通讯串口的配置 | 第41页 |
§4.2.3 测控仪器配置 | 第41-42页 |
§4.2.4 测点配置 | 第42-45页 |
§4.2.5 发动机型号配置 | 第45-46页 |
§4.3 程控程序编写模块 | 第46-47页 |
§4.4 实时测控 | 第47-59页 |
§4.4.1 建立试验场景(测控的初始化) | 第47-50页 |
§4.4.2 动态建立实时测控界面 | 第50-53页 |
§4.4.3 数据采集与接收 | 第53-55页 |
§4.4.4 测试数据的修正 | 第55-56页 |
§4.4.5 测试数据的显示 | 第56页 |
§4.4.6 控制的实现 | 第56-57页 |
§4.4.7 报警机制的实现以及系统的三个任务队列 | 第57-58页 |
§4.4.8 数据的存储 | 第58-59页 |
§4.5 本地数据查询 | 第59页 |
§4.6 系统的维护 | 第59-61页 |
§4.7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软件测试 | 第63-74页 |
§5.1 测试的基本概念 | 第63-64页 |
§5.2 软件测试方案的设计 | 第64-66页 |
§5.3 测试步骤 | 第66-67页 |
§5.4 本系统的测试过程 | 第67-73页 |
§5.4.1 系统的Beta1.0版测试结果 | 第68-71页 |
§5.4.2 系统的Beta2.0版测试结果 | 第71-72页 |
§5.4.3 系统的正式1.0版使用情况 | 第72-73页 |
§5.5 本系统的总体测试结果 | 第73-74页 |
§5.5.1 系统测试结果 | 第73页 |
§5.5.2 系统运行结果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页 |
§6.2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